标签:
转载 |
分类: 菩提道次第 |
不善业的认知及对治
我们现有的生命体,是往昔业力的积累;未来的生命体,又是现前业力的积累。那么,如何化解其中的不善业力?就要通过忏悔法门,以此扫清修行路上的障碍。
1.总说对治
从不善的行为将产生苦果,那么如何才能从这一痛苦中解脱?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时时思考的。佛陀告诉我们,一切善法生起的根本,是对业果之理生起胜解。那么怎样才能对业果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呢?就要经常观察每种业所形成的异熟果,以此加深认识。当我们了解到善恶业感果的原理之后,应当反复观察修习。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业果的真实不虚,对此深信不疑,认为人生就是如此,这一观念才会对改变心行产生作用。
在没有对业果之理生起决定信解之前,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得不到佛陀所认可的见地。因为不信业果就是不信佛语,那样的话,佛法的一切修行将无从建立。
修行人,对业果之理切莫粗心大意,切莫不以为然,因为缘起是极其深奥的。一切生命现象之间,及与外在世界的复杂关系,其本质都是业。所以,生命和世界的复杂性就体现了业的复杂性,可见业的思想是多么深奥呵!
我们在生活或工作中遭遇一点困难时,往往会有这样那样的抱怨。但我们是否想过:为什么会感得这些困境呢?如果从缘起的角度看待,一切都自有其因果,都是我们自身业力所招感。所以,抱怨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从缘起和业果的角度去改变。
2.四力净修之法
① 能破力
通过自身的追悔之心和相关仪轨达到忏罪效果。对无始以来所造恶业生起追悔之心。
② 对治现行力
其一,通过读诵《般若经》等大乘经典。在专心读诵经典的过程中,因为虔诚心和佛法的加持力,起到化解业障的作用。
其二,因为对空性生起坚定不移的胜解,而能安住于无我及我所的状态,深信一切本来清净,从而化解业力。
其三,对金刚萨埵百字明咒等殊胜陀罗尼,按照仪轨如法持诵,从而化解业力。念诵的关键在于用心,关键在于念诵时是否辅以观察修。如果用心到位,或许不必十万遍就能达到效果。反之,如果有口无心地念上二十万乃至上百万遍,也可能对心行改善没有多少作用。念佛也好,念咒也好,数量固然重要,但不是一切,主要是看质量,看用心是否正确。
其四,对佛菩萨生起极大信心,然后塑其形像,也能达到对治罪业的效果。前提是以信心和虔诚心为之塑像。这种灭罪方式源于两方面:一是因为对佛菩萨具足净信,这种信心本身就具有净化罪业的作用。二是因为这种净信使心与佛菩萨功德相应,从而达到灭罪效果。
其五,对于佛像、塔庙等承办种种供养,依靠供养达到消除罪业的效果。
其六,听闻佛陀和诸大菩萨名号后,以虔诚心精进持诵,依佛菩萨的名号力达到忏罪效果。因为佛菩萨名号是万德洪名,蕴涵着悲心和愿力,以清净心念诵,即能得其加持。
③ 遮止力
直接防护十不善业。发愿今后永不杀生,乃至不贪嗔痴,以此对治杀生等十不善业。
如果没有至诚防护之心,所谓的忏悔不过是一句空话。
④ 依止力
依靠大势力获得保障。对于学佛者而言,最可靠的力量就是皈依三宝、修习菩提心。如果能以三宝作为究竟依赖,以菩提心为心理基础,业力将失去立足之地。
虽然佛陀为初发心学人讲述了很多忏悔法门,但要彻底、究竟地对治业力,以能破力、对治现行力、遮止力、依止力这四力法门最为完善。因为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对业力进行摧毁,从对罪业的追悔到持名念咒、对治现行,然后再依三宝和发心的力量为倚靠,可谓全面出击。
忏悔能够对治到什么程度,关键在于忏悔者的心力强弱,以及对四力法门运用得是否完整,对治力量是迫切还是弛缓,对治时间是长久还是短暂,因为有这些差别,忏悔所达到的效果也是各不相同的。
经藏及律藏中所说的“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是针对不依四力修习忏悔者而言。如果能依四力法门真诚忏悔,如法而修,即使原本一定要受报的罪业也能忏已还净。
然而忏悔清净之后,虽可以不再遭受不善果报,但这种清净和根本没有造罪的清净还是大有差别的。所以,千万不要觉得罪业可以忏悔就放纵自己,肆意造业。所谓忏悔清净的含义,只说明我们将不再感得不悦意的人生结果,但对修行还是有障碍的,还是会使修行证道的时间大大延长。
下士道发心之量
三士道的修行都以发心为基础,下士道是发起增上心,中士道是发起出离心,上士道是发起菩提心。
下士道的发心特点就是不再以现世享乐为重,而以未来世的幸福作为追求目标。
除邪分别
下士道的修行目标,是拥有堪能修学佛法的有暇圆满之身。
学佛者的追求有两种,一是现世圆满,一是究竟圆满。现世的圆满,即使作为解脱道行者也应该具备。以此作为基础,才有机会进一步深入修行,成就究竟的解脱。就像登高,需要自下而上,才能渐次升高。至于经中所说的舍弃,只是提醒我们不要执著于此,不要以此作为究竟。
我们成就受用圆满的目的不是在于享乐,而是为了得到更好的修行机会和助缘,是为了成就解脱和无上菩提服务的。
分享:我们的心有造作业力的能力,也有化解业力的能力,就是通过忏悔化解不善业。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如意、烦恼与痛苦,是我们往昔造作的不善业所致。对于这些我们不该抱怨别人或不公平,而应该忏悔自己无始以来自己所造作的恶业,以此来改变当下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