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路更长远
(2021-02-26 21:46:22)
标签:
读书 |
分类: 哲思评论 |
读书,让路更长远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读《平凡的世界》让人坚定信心,启迪思考。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初读我看到的是苦难于人的成长意义;再读体会到平凡人于平凡世界的伟大;又读,之前作品中那些喜欢的人不再喜欢,而不喜欢的人却给予或同情、或欣赏、或敬重……这几日又重拾《平凡的世界》,我体会到了它的另一层深义:读书于人的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读书,让人更自律、更坚强,更能深刻的理解苦难并接受。
余华在《活着》里有言:“苦难是人生的常态,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结局”。不是每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而阅读大量书籍的人多会理解其中的真意,并用一种豁达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在《平凡的世界》中众多的人物群像中,孙少平是嗜书如命的人,所以在与他如影随形的苦难生活中,一开始便表现出一种很理智、有格局的: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受许多磨难。所以当贫穷的镣铐坚固地与他链接一生时,他从未偏执,从不放弃,一直坚持着坚强与自律。高中窘迫的饮食(清水煮萝卜和两个“非洲”馍);毕业回村后披星戴月的出山挣工分;工地上百斤巨石把后背挤压的血肉模糊的疼痛;井下几百米深暗无天日的掏炭工作的危险;以及在谋生过程中遭遇的种种白眼与人格侮辱……就是这样一位苦难深重的人,却从未抱怨过生活,他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飘》等丰富的阅读体验中理解了人生除了贫穷之外还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读书是他苦难生活中最美好和自由的时光,是重要的精神补给,也是他乐于接受并战胜苦难的全部动力。他用年轻而坚韧的生命告诉我们:只有苦难让人强大,只有劳动会给人带来崇高感。
对比那些不读书的人物群像,结果是显然的。孙少安,有魄力有头脑,是我们竖起大拇指夸赞的“农民企业家”,不是在砖窑厂倒闭后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吗?和少平一起高中毕业的金波,不是为了梦幻中的西藏姑娘而郁郁寡欢,得过且过吗?还有那些只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官家子弟,不是都在艰难的掏炭生活面前束手就擒,泯然于众了吗?
不读书的人,精神世界是贫瘠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往往偏激,当生活的风雷雨电向他们劈面而来时,很难接住,或干脆被疾风冷雨击倒或吞噬。而把读书当做生活不可或缺的人,总是在边生活边思考中活得有价值,更精彩。因为他们懂得生活让人成熟,而读书让人理解成熟的意义。
读书,让人对理想有更加独特的认识,从而树立更现实,更有意义的目标。
有人说读书无用,不能记下书中的文字,过目就忘了。其实不然,或许你从未记下过书中的内容,但你在享受读书的过程时,书卷中的意念早已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影响了你的思想和心态,使你对生活、对人生有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少平出身卑微,却凭借坚毅而深沉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上流社会的青睐。地区行署、省常委书记田福军的女儿田晓霞是他的未婚妻,省常委副书记的儿子吴仲平是其亲妹妹兰香的未婚夫,如此强大的权势便利,少平只需开口便可摇身一变尊贵驸马,平步青云。但我们可爱可敬的少平不但没有主动要求,即便是在晓霞和仲平主动为其争取,他也拒绝了。他在书中为所有的读者留下了这样一段朴实而见解非凡的文字:“所谓理想,不是职业好坏的代名词。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在当下这个“理想”为崇高是求,为地位、金钱来衡量的现实社会中,这样的文字是惊心动魄的,也是回味里有温度、有质量的,它让所有人震撼,让那些“来往名利客”汗颜。
是的,生活应包含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内心是否充实。对生活的理想,应该像宗教徒对待宗教一样虔诚;并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体验到持续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读书,可以让我们更理智的选择爱情,温情地对待爱情。
在这里不得不先说孙少安对爱情选择的粗暴。请允许我用“粗暴”这个词。孙少安和田润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爱情之火如奔涌的熔岩无比炽热,但终因门第等级被孙少安无情浇灭。多少人会竖起两个大拇指,颤抖着佩服孙少安的理智、成熟,有男子汉的决断。我也曾被这种假象蒙蔽的一塌糊涂。可当我再次体会一些情节的细节后,我的想法变了,我把孙少安的行为定义为“自私”“粗暴”。少安结婚后,几年内田润叶对少安的情愫久不释怀,可以见孙田的爱情根深蒂固,并非随时间的消逝而消减。再读向前(润叶之夫)失去双腿后田润叶主动承担起照顾其残疾的一生,可见田是位极富责任心,意志坚韧,能扛得起事儿的人。所以笔者觉得孙田二人完全可以冲破世俗的限制而幸福融洽的生活在一起。至于孙少安认为的“自己这样的贫穷烂包不能给润叶幸福”则完全是出于他无知的浅薄,小农意识的伪善良。高举着“拒绝是为了不连累你”的大旗,唱着“祝你幸福”的高调自我逃避。这不是自私、粗暴又是什么?而这样的人格劣性除了有家庭出身、贫穷落后等客观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读书不多,素养不够,不能正确审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自信不足,懦弱有余。
相较之下,孙少平对爱情的选择既能听由心声,又能关照现实。他与晓霞也是天壤之别的出身,他也有过门第等级的世俗想法。但少平从未想过放弃,而是在思想和行动上严格要求,全面进步,不与时代脱轨,不让爱情断层。他努力劳动,在劳动中获得金钱与尊严;他寻找各种机会读书,让思想和灵魂充盈。事实上,在少平和晓霞的相处中,就是这种坚韧而强大的人格魅力在无时无刻不吸引着晓霞。当然少平这样做不是削足适履,迎合爱情,而是一种冷静的人生态度。
真正的爱情从来不是门第与金钱的外在包装,而是心灵的契合,思想上高贵的交流,这种契合和高贵让彼此欣赏,永远吸引,永远为爱情保鲜。这条规则在爱读书有素养的人群世界里更加适用。
读书让人在金钱面前不迷失,让金钱发挥它最有价值的作用。
财富和人的素养未必同时增加,但如果一个文化粗浅而素养不够的人掌握了大量的钱,某种程度可能是一件令人担心的事。少安在腰缠万贯之后企图用金钱谋获虚名,用积攒下的辛苦钱投资拍《三国演义》,差点儿被骗走几万块。这是农民阶层的劣根性,发迹之后急于炫富,爱慕虚荣。究其根源则是读书太少,文化素养匮乏。
相比之下,少平处理金钱的态度更理智、更有价值。作品中,孙家的贫穷自不必说,破衣烂衫,吃糠咽菜。但少平对待金钱的态度及处理方式却让人钦佩不已。他会为偷手帕的郝红梅慷慨解囊;对遭受凌辱的小翠“散尽”所有。当哥哥孙少安想通过钱财获取蜗角虚名时,是他引导哥哥把钱用在百姓身上,积善行德。孙少平需要钱,甚至为赚钱拼上了命。可丰富的文化素养又让他懂得人不能被钱拿住,钱要发挥其作用,才体现钱的价值,才体现人活着的价值。
获得无尽的财富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但我们获取的方式和处理金钱的态度要正确合理。赚钱是我们谋生的手段,却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如果人掌握了大量的财富而制造了社会的混乱,甚至崩溃性的革命,那么钱就成了万恶之源,人就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了。
“淡泊而明志,宁静而致远”,未来的路复杂而艰辛,但读书让我们获得心灵的安宁。我们于宁静中看见自己,在看见中不断提升。唯此,未来之路才愈行愈远,愈走愈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