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新教材编写的一点思考
(2021-04-26 15:56:35)
标签:
语文新教材整体性 |
分类: 教育管理 |
2020年暑假开学我从教高一,拿到了新高考形势下的新教材。新的入选课文,新的编排结构,新的单元任务,语文活动与生活,整本书阅读体验,从《诗经》、《楚辞》到明清古典诗词的传承,一切都体现着新的课改理念的召唤与革新,对于从教语文十多年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全面挑战的开始,但又无比庆幸, 因为在10年前的课改实践中,曾接触过几位课改专家关于教材整合、语文整体阅读、整体教学的思想。10年后教材全面改版提升,正式官宣了课改之路的正确性、教材整合的必要性。通过上学期对新教材的把握和理解,本人从新教材编排的“整体性”上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单元任务的整体性,引导教学转“末技”为“本道”
与老教材按照体裁编排单元不同,新教材以主题构建单元任务,无论何种体裁,任何时代,都以主题的统一性编入单元。此改变,引领我们的教学方向,从对体裁结构的阐释,转为对文本主题的认知;从对知识技能的固化识记,转为对主题本质的活化应用。走进文本,探索文本本身的价值与审美认知。简言之,就是从“末技”到“本道”的转变。例如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体裁不同:有诗歌、小说;时代不同:近现代的郭沫若、毛泽东,现当代的茹志鹃;国度不同:有中国的众作家,有西方的雪莱。这些不同站位不同视角,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风格彰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红色文化”。体现了新教材单元任务的高度同一性、统一性。近些年来,我们一直高呼着素质教育,尤其是对语文学科的较高要求,所有的教学人,尤其是语文人都在上下求索努力靠近素质教育的实质,但收效不大。而新教材的洗心革面首先从形式上就把素质教育放在目标性位置。用这种目标性引领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维。
二、思维认知的整体性,促使语文教学更深化、更实用
新教材的编写过程是对原教材非必要部分大胆删减,对必要和不足部分补充深化,对入选部分从内在联系和外延拓展方面不断尝试求精的过程,是“历尽千帆,终见彼岸”的淘洗过程。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要有“横纵”整合,删繁补弱,重点突出,力求深化的整合能力,即从思想认知、行为动作上做彻底的转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作为接受者,不仅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解答的疑惑,还有求知的方法和解惑的道理。在术道体悟之路上不断升华。在这条升华之路上,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还有更全面更严密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有更整体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语文教学真正深入,进而突显语文辐射其他教学及社会生活的实用价值。
三、思想传承的整体性,增强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新教材单元篇目的选择更重视思想的一脉相承。例如第一单元“红色基因”在不同时代的表现、不同人群的彰显,可以是战争时代奔赴于枪林弹雨的英勇无畏,也可以是新时代激荡在热血中的满腹豪情;可以是革命战士的金戈铁马,也可以是闺阁妇人的气节大义。例如第六单元的“尊师重教”,《劝学》篇既可以是教学的自始而终,也可以是求学的皓首穷经;《师说》篇既可以是“友直、友谅、友多闻”的从师选择,也可以是尊重师长,端正学风的不懈追求。《反对党八股》反对学习的因循守旧,不断追求推陈出新……儒学经典一路走来,驻足不同时代,彰显时代特色,语文人在秉承传统,品读经典的同时不断追求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文化创新。让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教材的编排精髓,深谋远虑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人的不断探索与汲取,我们定会以新教材为依托,革新理念,创新求变,不断靠近语文教学的本质,真正的通过语文课堂培养一个个有知识,有能力,会思考,重实践,求创新的人,让素质教育在语文课堂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