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镛先生《创作就是别人没有那么搞过的东西》,开篇讲古人“书如其人”,说“作品是人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的一个综合”,书品如人品。这篇文章我读过几次,今天小酌微醺再读,对“书如其人”“书品如人品”有些零碎认识,随意跟在文后,对错我不在意,你也别在乎,就当我是说着玩儿,没有其他深意,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我一直觉得“书品如人品”似乎是个伪命题。书品咋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作品与市场的关系把人品与书品都变了味,古人的话只可当做一种参照或者只能算是一家之言,因为古人所处的环境与当下截然不同,看问题所持立场、所处角度都不一样,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议论就不能等量齐观,我用“伪命题”,不是针对古人,是说的当下。
书品如人品?我看不是。当下世人更拜金,书品高低,首先要看屁股底下位子的分量,“交椅”够品,人品自然够品,不然书品高如黄宾虹,也得五十年后看端的;人品书品不再成正比,这道理越来越被大伙儿看明白了,所以体制内外不再那么重要。
近四十年最被看重的书品是哪种?“流行书风”。有两种现象须得注意,一是大唱“流行书风”反调的一派,很多已然执了“牛耳”,可惜这批人至今也没有重量级人物出现,即便位子到了,东西也还差些;二是这批人也曾是“流行书风”的狂热追随者。
观点可能牵强,事实却极其骨感地摆在当下。书品、人品高下怎么判定?当下就是卖得动吗,卖得高吗。卖得火,卖得高,就是当下人们心目中的书品高,书品已被评定为高,掏点散碎银子秀秀场,顺手混个“人品了得”你为多么难?人品与书品还有瓜葛?
2022-11-29
23:36:26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