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文化的角度看,自隋唐至明清,除了乱世,官或吏皆出自科举,那是一级级、一层层,真刀真枪拼杀出来的。尽管有皇帝钦定三甲的专制成份,但毕竟三甲是从众多的读书种子中选出来的。于是,凡有条件入学的贫家孩富家子,无不悬梁刺股,专心苦读,以待蟾宫折桂,登堂入室。据此我大胆推断,那个时候的“干部”队伍,肚子里的墨水儿绝对不少。
科举取仕的体制,打造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氛围。读书是体面活儿,是正经事儿,即便金榜无名,落个读书人的名声,也受乡里乡亲敬重。现如今的头头脑脑,想读书的不多,更不要说爱读书的了。这或许是多年辩证法教育的结果:这么多的事儿,这么多的关系,只有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才是正理儿。
不要把公开选拔某级某别的领导干部考试当主流,那是兴之所至,不得不为。真正的硬道理,是裙带,是钞票。既然如此,这书读不读的,这工作干不干的,都是末节。况且,现如今的官儿也好干。想讲什么话,自有秘书捉刀,事先拿不准,怕出错儿,酒足饭饱之后,草草读一读,画一画,别把次序说错了,别把生字读讹了,也就够水平,够出彩儿了。
别小看秘书班子起草文件,不能疏忽的各个环节,他们一准都会考虑到:该分段时,另起一行,变变字体;个别生字,别字,通假字,反复斟酌,挑个最保险的替代字往那儿一放。再不然,专为你提一份儿放大版,个别易读错的字、词、句,用拼音或曲线标出,确保万无一失就是了。
如此,读书就显得多此一举,没这必要,有这时间,还不如多考虑点大事儿,似更有利于天下苍生。倒不是我们的官员不知读书可贵,你看因公拍出的工作照,或背后图书满室,或捉笔摊书做沉思状,牛气得很,渊博得很。林林总总的各类《国画》,这计那谋,这内幕那揭秘,他们看得很认真,读得很深入,那里面的技巧,手段,全着呢,不读不足以提高段位,到酒桌上,也显得特没深度。
干部队伍的集体不爱书,不读书,让本来就不多的真正想读书、爱读书的官儿,说起这嗜好,倒显得偷偷摸摸、鬼鬼祟祟,一付见不得人的样子了。有能力决定读书人命运、执掌读书人升迁的官儿,对待这少而又少爱书读书的“异类”,嘴上不说,心里肯定这么认定:读书有什么可上瘾的,真是书呆子!
2007.12.12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