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想哪儿说哪儿---关于《邵岩》名章的几点说明
(2013-03-02 00:00:56)


《邵岩》名章,得自《中国书法超市》拍卖区,时间是2009年11月13日。
因为喜欢,所以关注。突然有了据为己有的机会,岂能放过?这印,就这样归了竹韵斋。事情就这么简单。
要做这几点说明,当然有几位朋友善意提醒的成份在,但更重要的,是这印的收藏,确实有几个环节得搞清楚。
其一,作者,确实是石开吗?
其二,邵岩,真的丢过这印章吗?
其三,卖家,原来说要物归原主,怎么又拿来拍卖了?
其四,石去枷,为什么说了那几句模棱两可的话?
其五,《邵岩》是笔会时丢的,还是“被丢”的?
其六,刻制时间,到底是1990年,还是1991年?
列出这六大疑点,我自己看着都高兴!高兴什么?昨天,我以《想哪儿说哪儿---石开“邵岩”名印藏记》为题,狠狠讲了“六点高兴”,加上今天新发现的“六点高兴”,总计有“十二点高兴”,也就是有“十二个炒点”,集中在这方小印上,别人炒作煞费苦心,咱这藏品炒点多多,能不高兴?
汇总一天来的研究成果,现将以上六点分别作答如下。欢迎踊跃跟帖,好的,坏的,都行。

其一,作者,确实是石开吗?在我之前,已有几位细心的藏家探究此事,包括卖家徐先生。
好像石开先生并没正面回答,只是通过“虎子”去枷转了一句话。两层意思:一,给邵岩刻过章,是1990年;二,“据说”的事不可全信,建议问问邵岩有无印章丢失之事。如果这意思确实来自石开先生,而不是去枷先生妄传,那我们真该为石开先生击节!
石开先生表达的两层意思,又让我们读出两层意思。第一,这老先生还是和以往一样,不会上网,所以并没看到《邵岩》面目;第二,探究此事的几位,都没直达石开先生本人,而是托去枷帮忙去问。否则,石开先生拿眼角扫上一撇,还有必要去问邵岩是否丢过印章?
作者究竟是谁?石开啊!这还有假?看印文,看边款,当今印人,达此境界者,几人?达此境界,而造石开先生假,而且是造名章的假,相信他们不会脑子如此进水。

其二,邵岩,真的丢过这印章吗?问了,丢过。托芝罘画舫胡兄专门问的,答问清楚,毫无疑问。有这一句,其他似乎都不必说了。但是别急,这里有时间上的误差。石开记得1990年为邵制印,《邵岩》所标则是“辛未二月”。所以,咱还得接着往下说。
其三,卖家,原来说要物归原主,怎么又拿来拍卖了?这话问得对,当时我都为此“义举”感动了,觉得不可思议!原来,卖家物归原主的打算,有前提,想请邵先生请人刻印,以为交换。后来,邵岩办事不力,物归原主“义举”,也就只好作罢了。

其四,石去枷,为什么说了那几句模棱两可的话?原因有二,第一,大概石开先生家里没电脑,即便有电脑,老先生也从来不上网,所以也就没过目《邵岩》尊容,这就把“眼角一瞥”之劳的事,无意中给复杂化了;第二,去枷接了朋友所托,总得有个回音,于是就把皮球踢给了邵岩:“建议您先问邵岩有无印章丢失之事?”。逻辑上讲,这一点没毛病。遗憾的是,去枷接着又玩了一句莫测高深的话:“据说的事不可全信。至于鉴别,就算了吧”。相信去枷没有恶意,他只是说了句藏家必须遵循的原则话。但就是这句原则话,让读者心疑了,让买者心虚了。
其五,《邵岩》是笔会时丢的,还是“被丢”的?这一问,对他人无涉,对买家却极为重要。邵岩参加笔会,丢了《邵岩》名印,理论上就有“被丢”的可能。作为买家,也就是竹韵斋,以后显摆《邵岩》时,就难免“顺手”之嫌。所以,不是问题的问题,作为一个问题,专门说一说,也算大众面前澄清了!
其六,刻制时间,到底是1990年,还是1991年?其实这个问题,到今天,该是作品边款说了算了,上面刻的是哪年就是哪年,没有探究的必要。如果边款和石开先生说的不符,问题不在作品,而在石开先生。人老了,要求人家什么都不记错,太难为人家了!
2009-11-15 20:59 于镂月裁云轩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