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价值的三节好课

分类: 心的感悟 |
本期“千课万人”活动中,除了章献明特级教师的“七地互联“互联网+教育”美术课,朱国华、朱敬东特级教师团队的“十里红妆”大型视觉艺术展示活动特别亮眼,有三节课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唤起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理解
深圳马琳老师的美术欣赏教学《大闹天宫》,是将美术课堂教学指向走向学生核心素养目标逐渐达成的一次成功展示。
http://s10/mw690/003m01Uszy7jm6YsFsd99&690
http://s8/mw690/003m01Uszy7jm6Zp3r9e7&690
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积极
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视觉文化现状,如何引导学生对于我国经典文化作品感知、认识、深化理解,是美术教师必须面对的教育教学问题。今天孩子们视觉里储存的大都是西方流行动画片作品的认知和图像记忆,在孩子们这样的视觉基础上将《大闹天宫》这一经典作品完整介绍给孩子们,课堂上引导学生欣赏感知的难度可想而知。马琳老师以其颇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全面关照的内容组织,亲和流畅的教学引导、独特魅力的教师风采(个性化的、独有的教师语言风格、课堂仪式感、教师指导方式等),让整个教学特别具有活力、感染力!课堂刚刚结束,观课教师们随即响起的掌声说明一切。
http://s1/mw690/003m01Uszy7jm73SyBi30&690
http://s13/mw690/003m01Uszy7jm74Glrefc&690
在从未与学生课前见面沟通的陌生感情况下,可以说,马琳老师的教学风采、课堂把控能力不是其他美术教师单一临摹就可以复制的,其个人魅力特别强大!
http://s3/mw690/003m01Uszy7jm79C3lgb2&690
马琳老师课后反思
http://s8/mw690/003m01Uszy7jm7a6ACP87&690
谢玲玲老师点评
http://s6/mw690/003m01Uszy7jm7aR9Zz25&690
章献明特级教师主持课堂观察报告
课后谢玲玲老师的点评,章献明特级教师团队的课堂观察,都对本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
http://s12/mw690/003m01Uszy7jm7eXcevdb&690
课堂观察中一个观察项目的数据分析
二、为了孩子们探究而设计
来自台湾省台中市的张美智老师,执教“春天在哪里”,她以春天的味道这一问题的探究引导开始,每个环节设计,每个问题提出,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都以学生感受到的生活细节为链接点,做到了把课堂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http://s13/mw690/003m01Uszy7jm7hJeZCec&690
问题导向的探究学习
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材料她选用了透明胶片,以学生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构成了集体对于春天的感觉。张美智老师这样的上课方式,让大陆美术教师们深度反思,究竟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多大空间?怎样才能在组织活动探究里提炼出应该获取的核心观念(大概念)!
http://s2/mw690/003m01Uszy7jm7QLG8h91&690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http://s6/mw690/003m01Uszy7jm7R5M6p95&690
http://s16/mw690/003m01Uszy7jm7Roe7laf&690
http://s12/mw690/003m01Uszy7jm7RKIbN8b&690
如何表达,是每位学生的自己发现与感悟。
三、改变自己是为了改变孩子们学习方式
来自厦门英才学校的宗跃风老师,是多次“千课万人”美术研讨活动中的主讲教师。她的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水墨教学,本次活动里她的课堂教学安排在开篇第一课。她一改往日学生跟随教师的某主题画什么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空空的舞台搭建了某博物馆展厅样态(场景),整个教学以博物馆教学的欣赏感知为导引线索,学生分组分主题观看作品,由展览形式铺就了公共课堂研究性学习。
http://s6/mw690/003m01Uszy7jm7n0r4x15&690
这样的课堂学生是主角
http://s8/mw690/003m01Uszy7jm7nHrEz77&690
教师的引导围绕学生的欣赏感知展开
宗老师“展厅里的课堂—-水墨蔬果”教学设计的改变,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所模拟获得的是对中国美术文化理解的深化!
http://s10/mw690/003m01Uszy7jm7rMUlz69&690
所有环节都体现了学生为主题的导向
http://s6/mw690/003m01Uszy7jm7spb5Ha5&690
http://s9/mw690/003m01Uszy7jm7sZGhac8&690
学生们辨析与表现
http://s12/mw690/003m01Uszy7jm7tJNSH8b&690
当美术课堂上,美术教师隐身在学生之中的时候,孩子们能力的释放与展现就成为扎实、落地的育人过程。
http://s11/mw690/003m01Uszy7jm7ylCGK8a&690
课后展示
三节课感受之外的思考与问题:
写此博文,想到了课标组长尹少淳先生的思考:课标不是放在纸上的东西,如何转化为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每一位美术教师的责任。
(1)从本博文写作的当下开始,思考核心素养目标下的美术课程,能否在公开课(展示课、研究课、比赛课)教学形式、样态方面有比较彻底的转变?如,特别是“造型表现”或“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能否在40分钟里不要逼着学生们完成一个“完整”的作业,而要凸显单元课程主题里一个内容的探究过程,40分钟里针对某个环节、某个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以问题导向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以持续理解的不断推进,引出单元课程不同课时里对不同内容的探究。哪怕是出现特别个性化的作业局部表现和看上去很不完整的技能表现。
(2)评价方式和评价导向的变化
我国基础教育历史上对公开课的评价,一般主要针对执教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而观课教师也往往盯在执教教师如何把握课堂的各种“招数”方面,对于学生群体在某主题学习里究竟获得了什么关注不多。随着上述第一个问题的改变,美术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导向必然要全面发生变化。究竟在40分钟课堂上看到学生哪些方面发生变化?评价教师教学必须是40分钟里学生完成了相对完整的美术作业吗?如何以对教师的评价指向转到一切为了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