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日神山(西坡),是与冈仁波齐、梅里雪山并立的三大神山,由帕竹噶举派僧人藏巴嘉热·益西多吉(1161~1211年)在十二世纪创始转山。藏区有“马年转冈仁波齐,羊年转梅里,猴年转扎日”的习俗,源于苯教“马年转山、羊年转水、猴年转林”的原始崇拜,转林即谓转扎日的森林。所以,扎日转山与冈仁波齐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围绕一座山峰,而是指扎日乡西南的整个区域,它东起扎日神山措嘎湖、格里西娘,西至塔克辛、曲松错嘎湖,基本由西巴霞曲(甲曲)、洛曲、三安曲林河与隆子雄曲、玉米河、曲松河谷围成,总面积约九百平方公里的区域。扎日神山主峰达瓜西惹(印度称Takpa
Siri)、海拔5722米,南侧有一海洋性冰川。
西巴霞曲即英国人命名的“苏班西里河”,1978年我国正式确定这条河流名称为“西巴霞曲”,废除“苏班西里”名。其上游由隆子县的隆子雄曲,经加玉后与三安曲林河(藏语“甲波曲”)在陇村汇合后东流,后段称加玉曲(现统称为隆子雄曲),后再汇入马及墩河(扎日曲)、麦粟卡河成为藏语所称“甲曲”。珞巴族称“吸尼崩”或“尼日崩尔西”。依照珞巴语介绍“吸尼”或“尼日”是河名,“崩”是大的意释,“尔西”是水的意释。它经格里西娘向北穿过珞隅,流入布拉马普特拉河。如果从塔克辛(马及墩偏南的地方,珞巴部落区,服饰近藏族)启程,走15天才是西藏山南洛隅最南部的边境,现在印控区。
贝利在《无护照西藏之行》写道:“每十二年,即在猴年,有一次大朝圣。通常有十万人进行朝圣,很多人来自波密。波巴人派出一百名士兵,五十名派自工布的卓松,三十名派自加玉河边的边境村葱村。这些士兵用来保护香客免受达夫拉斯珞巴部落的袭击,因为香客在大朝圣时必须经过珞巴部落的土地。香客沿扎日和下行,经过马及墩到扎日河与查尔、涅和加玉三条河的汇合处,要走五、六日程。然后,香客在折回交汇处,到三安曲林,这约需半个月。”
1913年9月15日
马及墩(扎日神山边的门巴族村落) 海拔9630英尺
“我们发现自己已来到西藏人和珞巴人之间的无人区。西藏人除了香客,从来没有人下到珞巴土地;珞巴人也只在冬天才到马及墩来。他们上来时,背着大米、甘蔗、兽皮和染料。从最近的珞巴村上来要走十天。下去时,他们换回氆氇、盐巴、铁制品和刀。下行只要六天的时间。”(此段描述与下段有矛盾,现在马及墩是门巴村落,因贸易而成的村落。沿扎日曲下行至斗玉,为珞巴族村落。)
“极为幸运的是,我们(在马及墩)遇到了极为巴查里斯商人,他们背着弓箭,穿着藏装,但除讲藏语外,还讲本族语。他们的语言是种门巴土语,因为巴查里斯人早先是从达旺过来的(央仓嘉措的故乡)。”
扎日神山下的扎日沟与加玉曲(隆子雄曲)汇合后称洛曲。洛曲是喜马拉雅山南坡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支流西巴霞曲的主源,河谷的主要居住珞巴族部落,加玉曲河谷-西巴霞曲(苏班西里河谷)是珞巴人穿越喜马拉雅山前往印度提斯普尔的商贸古道,也是民族迁徙的通道。
每至猴年,旧西藏派出一僧一俗两个四品官,押送山南地区18个宗准备的大批物资送给珞巴部落,以安定边疆,强化与珞巴部落的关系。有记载的西巴霞曲里米根家族领取了:一头牛、两袋盐巴、三袋糌粑、二个铜镲、五把腰刀、两把斧头、两套衣服的氆氇和一个铜铃。
发放完物品后,举行仪式,用三根木料在塔克辛立一道大门,门的立柱边上,架两部梯子,杀一头牛,把牛血放在锅里,用一捆羊毛置于架子上,两个藏兵分别站在梯子边,珞巴人从门下穿过,用羊毛沾上血涂于额头,用刀割走一块牛肉,表示不杀人、不生事端。一僧一俗的官员高呼“扎日吉甲玛布”,意为神就在梯子上面,保佑这次转山,朝圣者开始转山。1956年是扎日神山的最后一次转山。
扎日神山古道:
1、雅鲁藏布江中游-金东曲河谷-烈山村(烈山古墓)-金东乡(右侧沿卡马普曲上行)-康玛村-西日卡村-燃木章(行车路线:过吕嘎村约8公里在岔路左转至扎日乡方向,徒步直行翻山)-徒步进入右侧山谷、顺山坳翻过雨拉山垭口-顺有塘曲溪谷-拉拉岭(马及墩村);
2、雅鲁藏布江中游-朗县普曲河谷-巴顿村-拉多乡(桂萨石庙)-杰堆村(后为越野土石路、走前左侧山谷打拉错、打拉错是四个相连的台阶胡泊)-翻打拉山垭口-曲松村-机甲寺-马及墩村(全程82公里通车土石路,杰堆以后有岔路,右转向南至扎日,左转向东至吕嘎村、洛绒村至金东曲河谷);
3、雅鲁藏布江中游-仲达镇-热村-伟列村-罗布拉康-拉丁雪村-堆许村-登木乡(子勒寺)-列龙村(后为越野土石路)-林麦村-曲松村-机甲寺-马及墩村(171公里);
4、加查县桑日村-朗热村-江惹村-洛林乡-错让村-翻过垭口-至错古普曲河谷有第一岔路左转、沿河上行-第二岔路右转向南沿多美曲河谷下行(左转通登木、仲达镇)-隆子林麦村-向东沿沟直行-三安曲林乡-曲松村-机甲寺-马及墩村(全程185公里通车土石路);
5、加查县塘麦村-滚主巴村-晒嘎绒曲河谷-协布村-朗达村-拉绥乡-曲松县-下江乡-堆斯乡-邱多江乡-查仓-隆子县宗许村-并入第4条线(此道为贝利所行的路线,全程275公里通车土石路);
6、现代修筑了S202省道上日当与三安曲林相连的南北两条公路,北线全程土石路,路程较南线短,全长为149公里的通车土石路。南线经隆子县、列麦乡(水泥路止,后为土石路)至三安曲林,后面的土石路至马及墩村止。随喜马拉雅山脊间谷地延伸的南北二条乡道,是在古道基础上修筑而成。
马及墩村处在扎日曲河谷中,向东徒步翻过三个垭口到扎日神山下措嘎湖,分别是纳拉(海拔3800米)、帮拉(海拔4800米)、扎拉(海拔5200米)。
曲杰甲巴(曲杰扎巴)碉楼,又称日当雪村碉楼,坐标:N28°30'37.63"、E92°20'17.24",位于日当去往扎日神山土石路10公里处德雪村,顶部已经坍塌,是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石碉楼。向前走不到50公里路程的色曲河谷中,在雪沙乡热絮村有两座石碉。
过雪村翻过垭口下山是布荣曲与色曲的交汇处,合并后称雄曲,沿河谷经雪沙乡米西村至三安曲林乡雪堆村,然后向北顺道至马及墩是目前常走的旅游道,全程土石山路、限7座四驱越野车通行,后段路况较差。
布荣曲河谷中的碉楼。
从羊孜颇章遗址远眺扎日神山,颇章藏语“宫殿”之意,为羊孜土王寓所。沿羊孜颇章后的土石路,通往三安曲林乡。
从隆子县,沿隆子雄曲河谷,向东经如玉乡(水泥路止)-准巴乡-斗玉乡-哨所(两河汇合三叉处,左拐向北,直走为中印双方模糊控制区,贝利书中所称“陇”村的地方)走扎日沟至马及墩村,全程163公里。斗玉乡有分叉,向北沿雄曲至三安曲林乡(18公里),上行8公里右转至玉麦乡。也可至扎日乡马及墩村(84公里),前述构成通往扎日神山的南线乡道。
扎日神山下的错嘎湖
藏文版扎日神山小转山地图
印度版扎日神山大转山地图。Ringkor,源于藏文的“日廓”,转山的意识。大转山需要三个多月时间,朝圣者穿越时,歇息于山洞或由珞巴人搭建的“Tsukang”(竹棚)里。
由于麦克马洪线的分割,转山路线从马及墩顺扎日沟、洛曲进入印控区内,再由塔克辛沿玉米曲折返。1956年后传统的大转山已不存在。
洛曲河谷(印控段)中珞巴人的天梯(图片来自网络)。
《无护照西藏之行》这样记载:
1913年9月24日 涅荣 海拔12500英尺
“在涅荣以下四分之三英里处,我们过桥越涅河到达右岸,再下行六英里来到横跨洛惹河的桥边。此桥刚好在涅河与洛惹河汇合处的上方,汇合后形成的河就是加玉河(指现隆子雄曲与扎日曲汇合处)。沿加玉河继续下行一英里后,来到共拉这个分散的村庄。我们必须在共拉交换乌拉(印占,现不能通行。贝利书中所述换取乌拉之地均为旧西藏管辖之地)。哪里有个凉亭(指为转山朝圣者提供的住所),换取乌拉时,我呆在凉亭里。哪里还有核桃树和桃树,但桃子不如我们离开才麦时的桃子那么成熟或多汁。
这一带所有的耕地都是水浇地。但那些悬崖陡峭的地方,人们无法挖水渠,被迫用木头水槽转圈引水。”
(贝利所述与当地地貌一致,灌溉耕地的水槽被完善的现代水渠取代。)
1913年9月25日 卡普 海拔11400英尺
“在我们过夜的卡普有一行十七名珞巴人,包括几名妇女,从拉山口过来搞买卖。就他们自称而言,我揣测他们是尼勒拜。居住的村子主要有俗坡、如邦、麦勒佐、莫隆佐和达瓦佐。
他们翻越的山口终年积雪,从他们的最后一个村子过来要走八个日程。他们带着红染料、兽皮、烟草和藤织品,用来讨价还价换取盐巴、毛制品、布匹、铙钹、铃铛和白贝壳念珠。我见过他们讨价还价的情景:一袋茜草制的染料,换取一撮多一点的盐巴。他们每次都受人欺骗,给不足份量。他们换取的盐巴里随便搀和地衣。起先我们以为这是欺诈手段的又一事例,后来才知道是运输所必须的。盐巴吸湿,如不用地衣包装,在他们那潮湿的土地上用竹篓背盐巴时,盐巴吸收那么多湿气就会化成盐水,顺竹篓滴下来。
珞巴人不会讲藏语。有一部分西藏人珞巴话讲得很好,其他人也能瞎对付。
他们穿着系着竹片别针的外衣,正如我们的莱查厨师之处的那样,很象莱查人穿的衣服。男人们的头发在额头上打成结,发结上插着一根约一英尺长的铜别针或竹别针。他们的宽边帽用带圈系在发结上。有些人头戴藤编遮阳帽,同阿波尔人和密西密人戴的那种帽子一样(均为珞巴族部落一支,阿波尔人分东南塔洞人和西南督邦人,居住于西洛木河谷、西米阿河谷和迪奇木河谷。特殊婚俗:除通行走婚习俗外,允许女婿与岳母结婚),只是没有加固棍,而是把帽边垂在脖子的后面。遮阳帽前面的曲线条接的是半个黑羚角,后面披着羽饰。
他们有事在额头发结上插些棕榈叶,脖子上戴着珠链,珠链多是蓝白色的。他们的刀鞘上装饰着海蚆贝壳,身边带着大量黄铜的朝佛用品,耳环上坠着小耳环,耳环有时是藏式的,但通常是电线丝似的。他们的耳孔不是同阿波尔人和密西密人的方法加以扩充(珞巴族阿巴达能部落一个耳孔挂三个以上耳环)。他们左手腕上缠着黑线绳,我猜想这是射箭时的一种保护措施。有些人穿着粗制的长筒靴,是仿制西藏人的靴子做的,厚厚的皮底配上布面,直筒到膝盖下面。
妇女们蓬头散发,其中一个妇女的鼻子和额头上有刺痕花纹(珞巴族崩如部落,妇女脸上刺纹,纬度相近、横跨一个水系的独龙族亦是如此)。几位西藏妇女在帮他们做毛料衣服,她们当即就把做好的新衣服穿在身上。
他们以为我是个神圣的喇嘛,要我施魔法,使他们回家时一路顺风,到家后妻子及合家平安无事。”
1913年9月26日 赞当
海拔11200英尺
“从卡普到赞当有十六英里半路,作为一个日程还是很艰难的。道路不时从沿悬崖边的木棍搭成的长廊通过。有一处,我们到了峡谷里,必须爬上一个三十多英尺高的垂直悬梯。悬梯搭在一石柱顶端,台阶是砍凿而成的(见上图照片,本世纪初拍摄的天梯,至今未变)。
我尽最大可能探询有关上来做买卖的珞巴人所属不同部落的情况。我们在卡普遇到的珞巴人住在拉拉对过的共荣霍科河谷,西藏人称其为拉共瓦;从雪封到九月底的卡森拉过来的那些人,是住在凯麦埃什的拉瓦人;那些翻过查彭拉的也是拉瓦人,但住在塔帕桑姆河谷。十一月开封后,他们才能转圈到河谷上游来做生意。
以上三个部落,语言相同,发式一样,衣着划一。
河谷的下游,也即查尔河和加玉河结合部以下,是珞巴人。西藏人称至为亭巴人,他们自称是崩尼(珞巴族部落所处地域河流名称,阿巴达能部落)。他们的语言又是一个样,人们蓄着长而蓬松的头发。他们与马及墩做生意,十一月以后也到陇去,与卡洛人搞买卖。卡洛人就是藏化了的葱村劫掠者的受害者。战争中(指部落争斗),大多数卡洛人被赶了出来,逃生者没有土地,便成为游猎者。战争以来,他们一直向西藏政府纳每人一章嘎的年税。
葱村人的生活,部分是靠帮助香客到扎日长途朝圣来维持。
途中,我们从四十名珞巴人的身边经过。他们在葱村做完生意,正赶着山羊,带着其他东西往回走。有一人还换到一只猫。”
1913年贝利在马及墩停留时,遇到一个八岁的珞巴男孩尼玛甲波。1978年在“三巴”民族调查时,他讲起了1929年英国人在此测量的事情,显然是搞错了时间(《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P144)。
格鲁派崛起后,扎日地位下降。形成以冈仁波齐为中心的转山系统,也影响了印度教的转山系的改变。特别是1962年中英战争,处在麦克马洪线附近的扎日神山因为种种原因终止了转山,扎日神山渐渐淡出视线,与它相伴的加玉曲河谷古道也一并遗忘。

户外爱好者翻越有塘拉垭口。 |

印控区珞巴族德根部落祭师,图片来自网络。 |
珞巴族部落:
1、博嘎尔部落
为珞巴部落自称,藏族称“卡珞”,分布于马尼岗和梅楚卡(现西藏米林以南),人口约三千。
2、宁波部落
为珞巴部落自称,博嘎尔也称其为“宁波”,藏族称“丁珞”。分布于博嘎尔部落南部,人口与博嘎尔部落相当,语言相同,从事农耕,以种植水稻、玉米、鸡爪谷等农作物为生。
3、邦波部落
为珞巴部落自称,博嘎尔也称其为“邦波”藏族称“米娘”,分布于博嘎尔部落东南部和宁波部落东部。
男子头戴藤编有沿圆帽,穿短袖羊皮上衣,短至脐部。腰刀挂左侧,刀鞘系竹编。箭筒边有烟袋,烟叶并非用来抽,而是用来咀嚼,或用于丛林中烟熏驱赶蚊虫,人类接受香烟的原始印记。因咀嚼烟叶牙齿发黑,生殖器前用猫皮或布覆盖。
女子脖子上挂红、蓝、白串珠。通常5-6串,多达20串,脖子后挂两个2寸直径圆铜片,下身着裙至膝,裙内挂3寸宽梯形铜片,走路叮当作响,用于丛林驱赶野兽。
4、达哥部落:
为博嘎尔部落对其所称,该部落自称“米及”,藏族统称其“卡珞”,分布于邦波部落以南。语言近似博嘎尔部落,种植水稻、红薯、甘蔗、香蕉、柑橘。民居为干栏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养殖牲口,顶用棕榈叶覆盖,干栏柱为棕树干。
男人留平头,戴菱形藤帽。上身着对开短衣,打猎时穿平纹藤甲,身挂长刀,下身着一尺遮羞布。耳戴铁制重串珠,耳垂拉至约有4寸至长,。咀嚼烟叶,黑牙,嘴唇上下纹三条黑色纹,脸颊、太阳穴、手臂、胸及背部有纹身。
女人都发稍长,挂铁质耳珠。穿长裙至脚面,未婚女子裙内有2寸左右梯形铜片,以示身份。
5、波勒部落:
该部落自称“波勒”,藏族统称其“卡珞”。分布于达哥部落以南(西崩),语言近似博嘎尔部落。
男人头戴菱形藤帽。上身穿白或蓝色上衣,束3层藤编、宽2寸的黑色腰带,刀挂左侧,生殖器用猫皮或布遮盖,咀嚼烟叶,黑牙。
女子留短发,上身短衣,下身穿红色或花裙,织物多来自印度。双脚戴2个铁丝脚环。
6、德根部落:
珞巴族部落自称,印度称“Tagin”人、达根人、塔金人,藏族统称其“吉木当”,意为不穿裤子的人。分布于博嘎尔部落西南、西巴霞曲东北,语言近似博嘎尔部落。
男人发式似博嘎尔人,耳后留披发。头戴藤编有沿圆形帽。身披毯子,袒露左肩,用竹签别针。箭筒挂腰左侧,挂刀无鞘,直插胸前腰带。下身不着裤子,用铜或木制勺形器装物遮羞。不穿鞋,抽旱烟。系陈渠珍所见“野番”。
女人留披辫,身披氆氇,长至膝盖。女子戴白、蓝、红圆形串珠,长至脐部。下身着鸡爪谷秸秆编成围裙。
德根部落没有剪刀,用刀切布,竹篾缝衣,故多至藏区,通过贸易现场制衣。
7、阿巴达能部落:
分布于西巴霞曲地区,一夫多妻制婚俗,有一妻一房、一粮仓,一字排开的长屋式建筑。
男子头顶部挽发结,横穿长约一尺的的竹签,脖子挂串珠,双耳戴2-3个圆形耳环,头上套有一串珠子,再戴一顶圆形藤帽,上插两根鸟翎。挎腰刀,抽子弹式烟斗。上身裸露,腰部系红、黄、黑三色藤编腰带,前系藤编遮羞物,坐地时取下为坐垫。为贝利《无护照西藏之旅》所记载。
女子戴大耳环,鼻子两翼穿孔,戴鼻环。脸颊哦、下颚纹刀形纹身。腰系氆氇遮羞,边挂铃铛,手足戴有铜、铁、银或藤制镯子。
8、崩如部落:
分布于卡门河以东,印度称达夫拉人,是英国人发明以达夫拉山区域命名的珞巴部落。珞巴部落自称“尼夫达局”。“尼夫”是卷发之意释,“达局”是藏人所称“卡珞”的意释,“卡珞”藏语是靠近的意释。
男子头戴板瓦形藤条帽,上插雉鸡尾羽。额前系发结,缠于数个藤圈之上,脖子上戴数串大串珠、长至胸前,
上身着麻布大襟衣,腰刀横插胸肚,下身系树皮为裙。
女子纹面,头顶盘2-3个发结,发结系蓝红色线。戴铅制耳环,耳垂奇长。脖子戴长穿珠子,可达数十串。手腕戴银、铜、串珠制手镯,最少两个,多则十二个。上衣为粗布披风,腰系围裙,无裤。
9、米新巴部落:
为门巴族对其称呼,有称珞嘎,乃白珞巴之意,肤色浅。分布于墨脱县加热萨和旁辛。信宁玛派藏传佛教,着藏装,说康巴语,近门巴族。
10、米古巴部落:
分布于墨脱县达木乡,83人。为门巴族称黑珞巴之意。信萨满原始宗教。为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民族走廊通婚形成的部落。
11、洞工部落:
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下游邦拉以下珞巴部落。人口近万。
男子留耳朵以上均等2寸短发,形似黑色藤帽。上身无衣或穿无袖无领上衣,下身遮羞布,从前部兜至后腰,似日本内裤。
女子与男子发式相同,胸部系红、蓝布条缠绕,用铁扣扣住胸前。下身围裙至膝部。戴大耳环,耳垂大致一寸圆圈状。
12、达额木部落:
为其部落自称,藏族亦称为“达额木”。分布于雅鲁藏布江西岸的走婚部落。
男子额前短发,耳后长发披肩。上身着有两条蓝夹一条红色的粗布短衣,下身无裤,遮羞布似日本内衣。胸前挂长刀,配熊皮制成刀鞘,上嵌虎牙、熊牙或狗牙。束皮或藤制腰带,背岩羊腿皮制口袋。
女子前额短发,后两条辫子披肩。戴一寸直径银质耳环。脖子挂黄、红、蓝串珠,多至20串,上装同男子,稍短。下身着5尺长红蓝相间的围裙。
建筑有为未婚男女走婚之用的长房子,称“邦哥”,与外族通婚。
13、扎纳部落:
分布于仰桑河上游、蒙果扎以东的丛林,发式类同达额木部落。吃整只不处理连毛老鼠而闻名。也有将其划分至义都部落。
14、义都部落:
分布于丹巴江两岸的11条山沟中,信萨满原始宗教。有姓氏,同姓不通婚,走婚部落。
男子头戴有沿藤帽,穿有镶边对开短袖上衣,下身无裤,系遮羞布,似日本内衣,佩长腰刀于左腰,腰部系藤编腰带。
女子长发,已生育妇女系发结于后脑,盘以串珠,随年龄10年为一结。上衣同男子,稍短。下身系短至大腿部围裙,未生育女子裙边挂铃铛。
由于地处藏印文化交流走廊,大部分珞巴部落存在“阿都”、种族等级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