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南北深切在喜马拉雅山的沟壑中,海拔3830米的山坳上有一座石碉。它是喜马拉雅山脉中藏得最深的一座碉楼——羊孜碉楼,坐标:N28°24'07.53"、E92°39'35.64",位于隆子县列麦乡洋子村(现路牌名),正南方山脊上是羊孜颇章遗址,向南距“麦克马洪线”直线距离约30公里。
碉楼破损的一角,转山的朝圣者在上面放了很多白石。距羊孜碉楼直线距离一千公里外的川西,有着一样的白石崇拜。
羊孜碉楼的拥有者,桑珠(藏族),第一次见到来自山外的人,也是第一次见到相机,操浓重的山南藏语口音。她手上拿着刚从鸡窝里掏出的蛋,离开的时硬是往车里塞了几个。
桑珠的家,紧挨着碉楼。后据支边干部介绍,羊孜周围地区的婚俗与川西嘉绒相同,因为经济落后,多入赘婚姻、或兄弟娶一妻较为普遍。与其他地区兄弟娶一妻、在生活方式上有所不同的是,兄弟两人只能留一人在家。解放前,上半年兄弟中一人“走沟”(受商人雇佣拉货、兼做向导和保镖)或支差,下半年换一个人在外。中英战争后,商贸往来断绝。现在是一人在外打工或跑运输,另一人在家。
羊孜向南10公里左右是加玉乡,位于加玉曲上游是隆子雄曲中游段,是珞巴与藏人杂居地区,旧西藏设加玉宗,18世纪中叶,喜马拉雅山南北种族通过深切的沟壑进行商贸往来。顺河谷向东南是扎日加玉曲河谷古道;向西南是错那古道, 羊孜处在西南向古道必经的隆子和加玉中间各半天的路程,是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向前通往三安曲林(后段为骡马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