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蕃会盟时,吐蕃举行仪式仍为苯教仪式,杀牛羊猴,涂血于脸,为盟碑和敦煌文本记载。前弘期佛教并未在吐蕃形成规模,直至公元838一842年朗达玛灭法。有说赤祖德赞的“七户养僧”导致灭法,事实并非如此,这一时期吐蕃的寺庙屈指可数,均由王室供施。灭佛的根本原因是大乘“顿门”传播,动摇了王权及其贵族的权威,对王权中心说的奴隶制构成威胁。从佛教徒观点看朗达玛,是牛魔鬼王。但朗达玛灭佛的结果对西藏产生了三个重大的变化:
1、吐蕃王朝崩溃后,王田的地权下移贵族和庄园主,奴隶制发展为封建农奴制;
2、形成以龙树佛学为基础的政教合一的后弘期藏传佛教体系,适应新的生产关系;
3、使原本集中在王权周围的佛教向整个藏区扩散,这个过程借助“伏藏”发展。
伏藏为莲花生传授,莲花生在山南扎囊县桑耶寺以西15公里的雅隆藏布江边、海拔3650米的山坡上,由“虚空”顿出石塔,为伏藏一种。现称松卡石塔(上图),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朗达玛灭佛使佛僧四散奔命,伏藏将王室特权的经书和茶叶扩散至整个藏区,远及古印度。
朗达玛灭佛后,藏地封建农奴制的建立,对汉地的茶叶需求快速上升。至公元1074年“茶马互市”在宋代形成定制,施行茶马法。
同期,新派密教噶举派创建,帕竹噶举与萨迦派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卫藏区域的争夺中,从萨迦派手中完成权力转移。帕竹王朝的绛曲坚赞建立了“宗”制,标志封建行政确立,雅鲁藏布江东西之争结束。
十六世纪初,雅鲁藏布江上游和中游之间,形成格鲁派和噶举派为一方,与噶玛噶举派的藏巴汗王朝的权力争夺。噶玛噶举派创建了藏传佛教的转世制度,为后弘期政教合一体制奠定延续规则。噶玛噶举派在与格鲁派的争斗中惨败,十七世纪中叶,逃入今不丹地域,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不丹国。雅鲁藏布江南北之争以格鲁派一家独大而终结,之后的噶举派也被挤向边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