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民族同行,为行程增添无穷的色彩。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理念。那些自认为进步文明的生活方式,在自然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在深深的峡谷里,见到了自己。

在帕隆藏布的两岸,有大量的沙质地貌,江岸悬崖边的地表由细沙覆盖,山体种的水源在经过细沙过滤,注入江中,水质特别清澈。



第一天下午才从排龙出发,行走天色渐暗,进入峡谷的K8(8公里)处,当地人称“白马”的地方,开始扎营,也是门巴人经常中途露营的地方。
门巴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现在书面文字使用藏文代替,多通晓藏语。普遍信仰藏传佛教。门巴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琬。以半牧、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至上世纪60年代,门巴族仍然是刀耕火种和锄耕、使用木犁犁耕原始生产方式。
在大峡谷,门巴人有着和马一样的负重能力,一般能负重100公斤行走,体力强壮的甚至能负重150公斤。门巴人从波密背负体积超大的家具、柴油发电机,上面再放上半箱啤酒(门巴人喜欢喝酒),耗时两天半,翻山越岭,把东西背进深山中的家。

门巴族背夫早早到达营地,背负的物资已经卸在路边。

天色没有暗下来前,峡谷的景色特别迷人,除了哗哗的水流声,一片幽静。

图片来自:新华社图片新闻

高山厨师明玛(藏族)已经架好主帐,开始料理晚餐。明玛是一位登记注册拥有7300海拔的登山经验专业向导和厨师,专业的高山后勤专家。

晚餐是一顿在帕隆藏布江边最独特的火锅。

图片来自:新华社图片新闻。
大家开始架休息帐。来自拉萨两位藏族知识女性看似文静,却有着经验丰富的户外经历。
在拉萨出发时向导小丹增(藏族,左后)告诉博主他的两位法语老师一同前行,在车上知道博主来自常州时,两位女性有点激动。她们豆蔻年华时,在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度过了四年的美好时光,令她们终身难忘。
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西藏地理环境和交通的限制,内地加大对西藏的支援,开办西藏民族中学,把西藏的孩子们送到内地完成初高中、职业学校的学习,所有费用由国家承担。90年代,来自后藏偏僻山村的德古宗辽(右后)告别家乡的父母,成为西藏民族中学的学员。以后的四年时间,由于当时的经济和交通的原因,只能靠书信联系,一封家信要一个多月上才能送到,更偏远的地方甚至不通邮政。
说起上民族中学,德古宗辽对家乡小学的藏族老师感激不尽。当时在藏区条件极其落后,小德古宗辽学习成绩优秀,按照拉萨教育局的成绩要求,满足选送内地学习的要求。但德古宗辽的父母缺少对内地的了解,坊间甚至传言孩子送内地后会被挖眼睛、扣内脏,不愿意送孩子去内地学习。藏族老师整整一天坐在她家中,不喝一口酥油茶,对他父亲说:您是想孩子继续像您一样,过着没有文化、一生贫苦的生活······最终德古宗辽的父母被老师的执着打动。直到深夜10点,老师才喝上第一口酥油茶。
去内地旅程是艰难的,先搭乘去拉萨的大卡车,几天颠簸的路程。在拉萨,教育局把孩子门集中起来,初步体检,合格的学生才能送到内地学习。然后教育局派最好的藏语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前往内地的西藏中学,其他数理化课程由内地选派最好的老师教学,并要求照顾这些孩子们的起居生活。学制四年,其中一年是预科,学习基本汉语,与内地教学计划同步,也是让新生适应环境,能独立的生活。但每个班会也会有1至2名学生因为身体的原因而退回西藏。从高原来到平原的藏族学生,入学后一段时间要进行全面的体检,最大的困难是江南潮湿阴冷的空气,得了感冒后,容易引发肺炎。他们适应了高原干燥的气候,即使感冒,细菌不易在肺部繁殖,自然地理使人种进化具备不同的生理适应能力。而当平原地区的人踏入高原,缺氧则容易引发肺水肿、脑水肿。
在校的第二年,学校让每位藏族学生穿上漂亮的校服,每人拍一张照片,写家信给父母报平安,让家乡父老放心。
三年后,德古宗辽毕业的那天,妹妹其米卓玛(右前)跨进了西藏民族中学,在同一教室学习,睡在姐姐原来宿舍的床位上,世界有太多的巧合。讲到在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她对汉族老师感激不尽。老师把她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帮她们缝补衣服,每逢过年过节把她们带回家中,和自己的孩子在家里一起过年,与自己的孩子一起上街买衣服。她说:“那些老师对自己真的像自己的妈妈一样。”卓玛的声音有些颤抖。
毕业的那天,学校给她们换上毕业装,上身西装,里面是白衬衫配上蝴蝶领结,下面西式短裙,特别的漂亮。回到拉萨,经过几天满是灰尘的卡车颠簸,到乡政府的交接时,也不愿脱下满是灰尘裙装,当时爸爸妈妈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尽管如此,四年期间,有的同学的父母已经过世,前来接孩子的是叔叔阿姨,所有的人在乡政府哭了半天,那是久别重逢后喜悦,亲情无不让人感动。如今,这些学子成为当今发展西藏的知识动力和栋梁之才。
四年之后卓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并留学法国。回藏后一直在中旅工作。现下海创办旅行社,精通英语、法语、德语的她接待了无数的欧洲游客,成为《Nepal
Insight Guide》中西藏的导游人物指南。
德古宗辽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拉萨运输站。随着拉萨的发展,运输站转变经营模式,从事地产、物业、旅游的龙头国企,她在国企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多个项目的管理者,现管理着下属大型的旅行社和酒店、商场物业。
她们的成功源自知识的力量,使她们成为现代藏族知识女性的代表之一。

换下全身湿透的内衣,放在营帐上晾干。可惜第二天早晨出帐是,内衣表面结了一层厚厚的霜,只得放在背包上边走边晾干。

晚上,一批猕猴被火锅的香味吸引,围着帐篷不定地吱吱的叫唤,在峡谷深处,对人类十分害羞,走出帐篷,它们便远离;进入帐篷,它们则围着帐篷叫唤,颇有一番乐趣。

营地100米前的一处瀑布,高约近100米,水势喘急。岩壁经过数百年冲刷,已经形成了很深的凹槽。岩石表面圆润光滑,而岩石的纹理在冲刷后变得十分好看,像一件精心打造的工艺品,它的作者就是自然。







门巴人开始砍树准备柴火过夜,砍的都是枯死的树干。砍树的刀特别锋利,刀背有1CM厚,砍断一棵20-30CM直径的树至多5分钟。

他们是雅鲁藏布江保护区的保护神,守卫最后一片秘境。



编织景致小竹筐里放着门巴人的食物,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晚餐陈设。

门巴人没有架帐篷,选择了最原始的过夜方式,篝火取暖,大峡谷的晚上异常湿冷,有点像江南的冬天。他们露宿地上,地面铺上一层茅草,身上裹上牦牛毡,即可保暖,又可防雨防湿。而我钻进帐篷躺在-20°的睡袋里,感觉双脚戴上了镣铐,过度的保温使身体汗水淋淋,不得不打开睡袋,不时的把脚伸出睡袋降温,冷了再缩进睡袋,折腾了一个晚上。


一个晚上几乎没有睡着,在半梦半醒之间。醒来时,听到记者小王和德古宗辽、其米卓玛一起在数天上的星星,外面峡谷的上空一定是净朗空旷,梦中的场景就在身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