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干公太峰 海拔6283米

天刚亮的时候就从前进营地起身,吃过明玛早早准备好的早餐:咖啡、白馒头,肉饼,咖啡的味道真是好极了。没有过多的时间品味,今天有22公里的山路等待我们丈量。峡谷里的清晨特别的阴冷,需要加羽绒服御寒。
一路下坡,到整个行程道路海拔近最低点:1710米,帕隆藏布江在蜿蜒15公里之后,江面海拔整整下降了近210米。峡谷的山头迎来早晨第一缕阳光,泛着幽蓝的江面染上了一点点暖色。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有三条徒步线路。标准旅游线路是到派乡直白村,在直白看南迦帕瓦是最佳的观赏点,这里看南迦帕瓦峰有冲天之势,直压头顶。这里上游段的雅鲁藏布江峡谷,江面海拔处于2700米左右较高海拔,峡谷与江面的落差不大,没有完全反映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
1998年、2009年中科院和户外强人花雕分别从直白穿越至扎曲,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集体考察和个人的首次穿越。大峡谷最核心的景观区位于通常旅游线不能到达的,位于加拉村以后、过边坝拉山口开始至扎曲段,这一段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上游段,由南向北流向。在西兴拉山口,雅鲁藏布江峡谷两璧对峙,谷深达6009米,世界罕见。这条线路的优点是从高海拔向低海拔行走。
从扎曲沿帕隆藏布江反穿至直白的线路是从低海拔向高海拔行走,强度最大的有三段,第一段位于达到扎曲村时从海拔1800米至2300米间连续500米急坡;第二段位于西兴拉山口,从2300米海拔行进到3500米,连续上坡1200米,期间需要横切雪山75°的陡坡;第三段位于边坝拉山口,因为没有道路,需要从密集的灌木林中开辟。
第三条是从排龙至扎曲后,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又称扎曲大拐弯,雅鲁藏布江经此拐弯后,流向改由北向南,直至流入印度境内。顺雅鲁藏布向下游穿越,经八玉、翻过海拔4200米的垭口至甘代村。也是目前能够从扎曲到达雅鲁藏布江下游最底的地方。98年中科院从派乡分两路考察,一路走直白到扎曲,另一路从派乡取道背崩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下游逆流而上至甘代村,过甘代溜索至扎曲,完成了雅鲁藏布江的全程考察。
时过境迁,昔日甘代乡的门巴人已经人去楼空,村民全部已经迁出峡谷,甘代村再次沦为原始森林。那条甘代溜索从08年以后再没有人使用,已荒废成一根锈绳,没有人敢从这条溜索上滑过。所以雅鲁藏布江的全程穿越最少需要分成三段完成,因为甘代溜索的断线,如今的穿越难度和强度更大。甘代村消失之后,扎曲村就成为了秘境中最后的秘境,也是大峡谷里仅存的门巴人村庄,且从扎曲村已经有多户村民迁出至排龙,排龙开小卖部的门巴人多来自扎曲村,目前扎曲村仅存四户门巴居民。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穿越的条件还受气候、季节限制,一年中只有3-5月,11月至次年1月是最佳的穿越时间。其余时间因气候降水,大量的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频发,根本无法通行。

年积月累,江中凸出的小山包已经被江水慢慢磨平。

软与硬的较量,没有胜负,结果是江面形成壮观的跌瀑。

江心被江水洗刷成光光的岩石山体,像一群受伤的动物聚在一起抵御寒冷,自然的法则是一致。

不断上坡下坡,此时的道路海拔维持在1760米左右,而江面海拔不断地在下降。

经过的一处塌方段,是结构松散的石灰岩。


江面跌瀑。

塌方区下,从山上冲下的树枝残干,横卧在江滩,显得有点凄凉。

和记者小王两人一起断后,边走边拍,慢慢和前队拉开了距离。走入了叉道,是一处因山洪爆发后被门巴人废弃的小道,拐入了1公里。

两根原木组成的便桥,长约5米以上,落差约8米。木材已经有年代。用手扒开树皮,感觉强度能够支撑走过。

在它上面有一根略短的独木桥,跨度约3米,原木已经润湿,变的湿滑。可惜咱不是门巴人,没有水平过较短的独木桥。

俺年纪大,先以身试法了。

趴在一根又湿又滑的原木栏杆上拍下了这张瀑布的照片。

记者小王也毫不犹豫,帮我留个纪念。

记者小王过桥。

途径门巴人搭的中间营地,为年老的门巴人进出峡谷露营而修建。通常这里为进入峡谷的1号营地,离排龙约12公里。里面有简易的木板架空做成的床铺,可以避风避雨。屋中还有一袋大米,上面用藏文写着:你想吃就随便拿。可惜光线太暗,无法拍摄。

进入一小片峡谷中的平坝地,林间散乱分布巨石。

地面是分解的云母和白色的细沙。

道路两边还没有完全铺好的石块,是仅有的人工痕迹。

又遇独木桥,好在现在不是雨季,边上有道通过。如果是雨季,只能做门巴人了。

返程的时候,见扎曲村村长多玛轻而易举地走过独木桥,可惜相机放在包里,没有能够逮着机会。
雨季封山的时候,门巴人可以自由进出保护区,他们独特的本领是:逢道路塌方时,能够砍取碗大的树干,并一人扛树,架起独木桥。而这些功能对居住在城市的人来说,已经退化,要扛起如此粗壮的潮树干,恐怕没几个人能直起腰来。

图片来源:新华社图片新闻

图片来源:新华社图片新闻。
此时内衣已经被汗水浸湿,头发全湿,汗水顺着头发不停往下掉。在峡谷的徒步强度每1公里为平原的5倍以上,超过了平时锻炼的估算。平原上平步抬脚高度在5-10CM之间,峡谷中为塌方等地质原因,路面石块普遍大于5CM。除小旦增和门巴人外,大部分人都滑到摔跤过。前者经过专业的登山训练,有着持久的抬腿耐力。
峡谷的前半程行进在阴面里,这时的峡谷全天大部分时间没有阳光,直到中午才有一点顶照的阳光进入,剧烈的运动不得不脱去所有保暖衣物散热,只留外套和内衣,后三分之一的路程被阳光直照,气温可达22°。在峡谷的阴面,大风吹得人发抖。

远眺徒步经过的横切塌方区,有点像察察线的流沙塌方,如果说察察线是汽车越野的险路,则雅鲁藏布江的穿越线路就是徒步线路中的“察察线”。



图片来源:新华社图片新闻。

图片来源:新华社图片新闻

在K12处,看见了马干公太峰,海拔6283米,东经94.9°,北纬29.9°。地理位置基本在北纬30度和东经95°的十字线上,在它的南面紧挨着加拉白垒峰,两峰之间有海洋性冰川。从这里看去,离马干公太峰仅二个山头山和一条帕隆藏布江之隔。从高海拔的冰川到低海拔的亚热带的植被,在这个位置一览无余,全面而丰富,是一个典型的“冰川雨林”。

江对面的崖壁上,一条高约40米左右的瀑布飞泻而下。

瀑布临近江面时,在年久冲刷成的岩石沟槽中奔腾蜿蜒,落差达百米以上。

穿过树林,拍摄到临近江面瀑布的近景。扎曲村村长道:如果5月份穿树林进去,出来身上最起码要挂上几百条蚂蝗,令人不寒而栗。


江面海拔下降极快,形成连续跌瀑。江水喘急,波涛汹涌,水声震天。


行进的山路保持在1710米海拔,江面海拔则不断下降,道路与江面的相对高度不断加大。

远远看过村长多玛背篓中那把神奇的砍刀,那是门巴人的生命保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