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朱村的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村落北朱村历史悠久,传统建筑星罗棋布,文物古迹不胜枚举。其中,河南省省级文保单位2处(张昺墓和祠两个算作1处)、焦作市市级文保单位4处,另有其他传统建筑古迹7处,共计14处。
省级文保单位4处,墓祠和古民居不久前已撰文讲述过,这里不再赘叙。
市级文保单位4处:张琏墓、汉代墓群、朱温冢和无名冢。张琏,乃朱村张氏始祖张昺曾孙也,被宗族奉为一世祖。张氏族谱记载:“张琏,原任山东兖州府邹县儒学训导,补授青州府安县儒学训导,署县正堂事……享寿九十有二
岁……司训公在官也,尝以经术教诸生,敦尚实行,严厉条约,一时学风丕振。其教诸子犹严 .故诸子皆性行端洁,学识通明。颂公云:六子三叨禄,一官两任清。盖实录也。”张琏墓高约3米,直径约9米,冢四周以青石为砌,冢
前碑楼一座,内立明代石碑一通,上刻“明山东省安丘县儒学训导张公讳琏之墓”。墓前对联为:“一官两任清遍地颂多士;六子三叨禄继武属何人。”横匾是“清正廉明”,1982年,张琏墓被公布为焦作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焦作市一处价值较高的人文景观。
汉代墓群位于北朱村东北250米处,面积约1200平方米,部分墓葬被破坏,1984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0年前后,在修焦枝铁路时,于北朱村东南地发现了东汉砖砌建筑墓群,其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经市文物队进行勘探发掘,有古钱币、陶器、兵器、剑等文物出土。
朱温冢位于中站区北朱村东北约1公里处,总高约5米,周长约90米,面积约400平方米。外观为土冢,内部结构不详。冢顶杂草丛生,葛蔓缠绕,远望宛若一孤土丘。相传为五代时梁王朝之建立者朱温冢,村人称之为“东北冢。
无名冢,位于朱村东南地,冢高约5米,周长约80米,面积约850平方米。本冢无记载,外观为土冢,内部因无探测不详,冢顶有灌木和杂草。此二冢于1984年列为焦作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北朱村尚有多处传统建筑古迹。商代遗址,靠近焦博公路南沿,面积约300平方米。出土陶器残骸多为黑陶、灰陶,红陶较少。器形多为罐、鬲、鼎、钵、豆等,纹饰多为绳纹、蓝纹等。1984年村民烧砖取土时发现铜酒爵一尊。经河南省文物工作队鉴定,属商代前期稀有文物,现收藏在焦作市博物馆。二、定鹊寺,是一处佛教建筑,遗址在今朱村中心学校校门附近。现保存在焦作市博物馆碑廊的北朱村定鹊寺的一尊菩萨基座上明文记载,该寺创建于“唐高宗咸亨元年岁次庚午九月辛未”,即公元670年9月20日。定鹊寺俗称西大庙,原本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有建筑精美的殿堂房舍。1949年前后,尚有殿堂多间,大殿坐北面南,前有约40米见方的广场一个。后因扩建学校,将其拆除。三、祖师庙,建造于明代,在朱村东北隅,供奉祖师爷一一水神真武大帝。百姓祀真武庇佑,祈雨防旱,天降甘霖五谷丰登。遗憾的是毁于何时无可考,只是原立于该庙内的铁泪图碑已于1956年6月迁运到焦作市博物馆,至今保存完好,碑文清晰可辨。四、孙真庙,据说建造于宋代,在今村委会大门附近有孙真庙遗址。在村人的记忆中,此庙坐北面南,庙内奉祀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大庙由拜殿、月台、大殿组成,可惜这些已无踪影。但是,现在孙真庙遗址旁的小河上横架一根石柱,上有残联一句云“明是一人赵甲旋成钱乙”,向世人诉说着孙真庙的历史。五、大戏楼,孙真庙月台南有一约40米见方的广场,再往南即今村委办公大院南边一排楼房处便是大戏楼遗址,与孙真庙同期而建,亦为宋代建筑。广场供村人集会看戏及庙会时商贩摆卖货物之用,戏楼是村人公布大事及逢年过节赶庙会唱戏聚集的地方。其建筑结构大致是面阔5间,进深2间,上有卷棚吊顶,前有木柱两根,用来支撑屋顶和吊挂照明用灯。六、奶奶庙,始建于明末,位置在村二道街,即现在的“育才街”东端,供奉着送子、教生婚姻三位奶奶,动乱中被毁。2010年,又重建修复,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仿古琉璃屋顶,墙壁水泥钢筋结构。七老母宫,是北朱村享有盛誉的古建筑之一,是一座供奉“老母”的官殿。其遗址在朱村四街西北头。传说历史久远。老母宫毁于民国18年(1929年)。当时,村学校发展建立高小班,校舍不够,资金匮乏,村民将该庙拆除,盖教室12间。至此,这座久居盛名的古建筑在朱村消失了。
(人文编号:20131118)(王明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