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李屯村李氏宗祠
修武县周庄乡李屯村大街西路北坐落着本村的李氏宗祠,有山门、大殿,各面阔三间,根据山门两庑墙上的碑刻,宗祠最后一次重修时间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建筑保存完好,看来在其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文革”中并未受到大的破坏。大殿前的两旁新修有两座碑亭,东西两亭内各有两碑。西亭有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无名碑,观其内容是李氏本族三户为保祖茔风水将自己茔地西南角的耕地捐人祖茔之事;另一碑为1996年竖的新碑,记述了同年对宗祠进行修葺的情况。东亭两碑俱为1996年新碑,一名碑亭记,略言建亭护碑之由;一碑无名,细细观览,发现记载的竟是李氏的族史,因此可称其为族史碑。
李屯李氏,祖籍山西沁源,元末明初,始祖李元惠先迁至寺河,至明末又迁至此地,并立村名为李家屯,后人简称之为李屯,这就是李屯村名的由来。
在碑文中,我还看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李之焜。李之焜是李屯李氏始祖李元惠的四兄李元信的八世裔孙,李元信也是先迁到寺河,后又迁居苏蔺。碑文说李之焜“请敕授兵主郎先斩后奏”,这应是李氏在战乱年代失谱后的一种讹传。其实,李之焜原本为读书的秀才,但他很鄙视腐儒的。他至性过人,急人所急,常常殚精竭虑甚至倾其家中所有去帮助别人,在乡里有很高的威望。时至明末,群盗蜂起,李之焜就和他的兄长李蚪雏聚集乡中子弟,教以格斗和阵法,苏蔺及其周边村庄遂得以保全。当时的河内令王汉闻听后,就把李之焜连同他的子弟兵一同招纳过来,协同防守河内及剿贼,从此李之焜成为王汉的得力助手,直到王汉晋升为河南抚军,又为叛军所杀,李之焜始终随其左右。王汉死后,李之焜在乱世中只求自保,归隐乡野。他有个儿子叫李萼,娶妻后久不生子,就花钱买了一冯姓女子作妾。谁知冯氏进门后,常常掩面哭泣,李之焜询问原因,原来此女的丈夫早亡,与婆婆相依为命,感情甚好,她说:“我的婆婆
爱我如女,如今我这一走,婆婆还不知怎么过活。”李之焜叹道:“这是一个孝妇啊!”就让她重回婆家,聘金也不再索要了。奇怪的是,长年不孕的李萼妻子当年就生了个儿子。李之焜活到80岁还特别能吃饭喝酒,其风范也只有当代武松何广位可与其相媲美。
李之焜名列旧志“义行”的人物传中。
(人文编号:20131118)(王保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