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仓楼上的“虎食旱魃图”
焦作市博物馆展厅内有一座“四层通体彩绘陶仓楼”,2009年出土于白庄汉墓,高112厘米,宽66厘米,进深43厘米。泥质灰陶,由院落、楼体组成,可拆分组合。陶仓楼墙体上彩绘出青龙、白虎、渔民、祥云、侍女等图案,色彩鲜
艳,生活气息浓厚。此仓楼通体彩绘,殊为少见,是我国已知唯一一的一座通体彩绘陶仓楼,历史和艺术价值十分重大。尤为奇特的是,这座陶仓楼第四层背面一幅老虎张口吞食一个弱小女子的彩绘画面,老虎长身长尾,虎背为虎皮纹饰,腹部为龙鳞花纹,肩生双翼,两前足分别按住女子张开的两手,凸目怒睁,俯首张口,把女子的头部吞进嘴里,尖利的牙齿正要咬啮下去。女子倒在地上,长裙拖曳,上身赤裸,眉头紧蹙,嘴唇紧抿,一副奋力抗争的样子。这幅图引起了观众的猜测,为何在陶仓楼上绘制这样一幅图呢,有什么特殊含义吗?这类老虎吃女人的图在我省洛阳、南阳的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也有发现,专家学者认为这是“巫画”,考释为“女魃图”,命名为“虎吃女魃图”或者“虎食鬼魅图”。
我国古代把“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称为“四神”,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方之神灵,两汉时期,四神演化为道教信奉的神灵,也被称为“四灵”,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镇邪避难的守护神,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城门和墓葬建筑与随葬明器上。四神之中,虎为百兽之长,位居西方,属阴性,但它的威猛和阳刚使得它也变成了属阳的神兽,具有避邪、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虎在汉画中是极为常见的一种瑞兽,东汉应劭的,
《风俗通义.祀典》:“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抟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肩生双翼的虎,神话中称为“穷奇”,如《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穷奇显然是对虎的神化。郭璞《山海经.图赞》云:“穷奇之兽,厥形甚丑,驰逐妖邪,莫不奔走。”虎添双翼.更增强了
食鬼逐妖的凶猛神性。现代汉语有“如虎添翼”的成语。
旱魃则是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旱魃的传说起源很早,如《诗经》里就有“旱魃为虐,如谈如焚”的诗句。孔颖达疏:“《神异经》日: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日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山海经.大荒北经》中.上说:当年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使狂风暴雨大作。黄帝则请来女魃,使风消雨止,打败蚩尤,并将蚩尤杀死。后来女魃没祛再回到天上,就在地.上住下来。她所居之处,长年无雨。但这女魃与旱魃关系甚少,不是同一回事。汉代以后,有关旱魃的传说越来越多,旱魃的
“形象”也各不相同。有的把旱魃说成是一只怪兽,如汉代的《神异经》中就说魃“长二三尺,裸形,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并说魃出现的地方必有大旱。若能捉住这只怪兽并将其投人厕所,旱灾就会消除。也有的把旱魃说成妇女生出的妖圣,如宋人朱或在《萍州可谈》中说,民间传说有妇人能生下像鬼一样的妖怪,如果不捉住它就会飞走,这就是旱魃。因此,要消除旱灾,首先就要严惩生了妖怪的妇女。严惩的方法是将认定生了妖怪的妇女捉住,押到神坛上曝晒,据说这样就能求下雨来。
与此传说相应,汉代出现了“虎食旱魃图”,在洛阳、南阳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可以看见此类内容的画面,但数量都很少,至于像陶仓楼上彩绘的画面,就更为稀少,目前已知的也仅仅是焦作市博物馆这座陶仓楼。上所绘。这座陶仓楼上所绘制的“虎食旱魃图”,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陶仓楼不仅仅是逝者的随葬品,而且也是贮藏粮食的设施模型,在陶仓楼.上绘制这幅图,不但反映了逝者希望老虎能够镇墓辟邪,而且也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保其永久平安富贵。
(人文编号:2013122)(张保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