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普天安宁的普宁寺(上)——2020承德游记(十六)

标签:
旅游避暑山庄普宁寺 |
分类: 国内游记 |
2020年8月21日上午,第一站去参观普宁寺。门票80元/人,65岁以上者半票。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普宁寺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军队平定了准噶尔蒙古台吉达瓦齐叛乱。冬十月,厄鲁特蒙古四部来避暑山庄朝觐乾隆皇帝,为纪念这次会盟,乾隆皇帝下令依照西藏桑摩耶庙的形式,修建这座“普宁寺”,意取普天安宁之意。
普宁寺依山就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平面布局严谨,共四进院落;寺庙以金刚墙为界,前半部采用汉族传统佛教寺庙的伽蓝七堂式布局(七堂一般是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建有钟楼,鼓楼,东西配殿);后半部为藏式庙宇,是仿西藏桑摩耶庙形式修建的曼陀罗;其主体建筑大乘之阁中供奉着世界上最高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普宁寺于1985年被国务院宗教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评为中国首批5A级佛教圣地。
普宁寺山门五间门殿,黄琉璃瓦绿剪边单层歇山顶,当中三间有石券拱形门洞。
当中门洞左侧墙面上镶嵌“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石牌,右侧墙面上镶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石牌。
正中门楣上悬挂乾隆皇帝御题的云龙陡匾,匾额蓝底金字,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的“普宁寺”。
门殿内的墙面上张贴着普宁寺游览线路图。
上图中文字很小,看不清楚。我将上图放大,用文字标注出寺内的主要建筑。图左侧红色间断线围绕的区域是普宁寺;右侧蓝色间断线围绕的区域是普佑寺遗址。
我们在寺庙入口处请了一位女导游。据她自己讲,她本人笃信佛祖,经常到庙里敬佛礼佛。但是,给我们讲解与礼佛无关,还是要收费的。价格100元/次,效果一般。
进入山门之后,寺庙南北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是重檐歇山顶的正方形碑亭。
这是介绍碑亭的展牌。
阅读展牌文字得知,亭中三通石碑均呈方柱形,下有方趺,上有龙首。正中的《普宁寺碑》较高,东西两侧的稍矮。东侧碑是《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西侧碑是《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三通石碑分别记述了兴建普宁寺的渊源和清政府平定达瓦齐、阿睦尔撒叛乱的始末。每块石碑依南、北、东、西方向,分别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均是乾隆皇帝御笔亲题。
这是在《普宁寺碑》南面拍的图片,石碑的龙首,碑文四周的负屃造型纹饰还清晰可见,但是碑文(根据展牌介绍,这面的碑文应该是满文)已经模糊不清了。
我希望拍一张没有游人的碑亭照片,但是不断有人在碑亭前留影。等了好一会儿,导游等不及了,她建议我们返回时再拍。但是我们返回时没有经过碑亭,也没有拍到理想的照片。不得已在网络上借用一张如下。
碑亭东西两侧(下图左右两侧)分别是寺庙的钟楼和鼓楼。过去,喇嘛晨起念经做早课,以鸣钟为号;暮至休息,则击鼓为号。这就是晨钟暮鼓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