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草木葱茏间的环山御道(上)——2020承德游记(七)

标签:
旅游避暑山庄山景御道 |
分类: 国内游记 |
从岫云门走出宫殿区,进入避暑山庄的苑景区。首先看到苍翠茂盛的草木之间,坐落着一块雕刻着世界文化遗产标识的避暑山庄石碑。
仔细看去,石碑上“避”字好像哪里不对劲,“避”字右边是个“辛”字,中间两点下面应该是两横,但是这个避字右侧的辛字却是三横。
恰好听到旁边一位导游在向她的游客介绍:这避暑山庄是康熙时期所建,题字是康熙皇帝所写。那么是康熙写了错字,还是另有它意?其实都不是。这个“避”字是个异体字,在古代的碑帖中,写三横写和两横都被认为是正确的。后来推行简化字,不再使用三横的 “避”字,所以现在看到三横的“避”字就认为是错字。
石碑不远处的大型展板上,展示了避暑山庄各个区域的主要景观和游览路线图。
上图的拍照效果不好,看不清楚。下图是从网络下载的游览线路图,略微清晰一些。
根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图中棕色路线是乘车游览山景区的路线,蓝色是坐船游览湖区的路线,红色是乘车游览草原区的路线。三条游览路线的车船票价格分别是50、60、40,合计160元。如果完全步行游览,不乘车、不坐船,当然不用再买票。但是山庄苑景区占地500多公顷,比两个颐和园的面积还大。完全靠走,对时间和体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我们参考工作人员的建议,购买包含三条游览路线交通工具的套票,150元/人。
首先乘坐小巴去参观山景区。山景区位于避暑山庄的西北部。这里的山不是人工堆砌而成的假山,而是真正的山地。山景区总面积将近7000亩,超过山庄面积的五分之三。
上山的道路盘旋逶迤、曲径通幽,道路两侧草木葱茏繁茂,色彩苍翠厚重。随车导游介绍,康熙皇帝在山庄避暑期间,多次经由此路游览山林,赏景吟诗;山上的建筑现在还可以看到康熙御笔题写的匾额。因此,这条路是名副其实的皇家御道。
这是一张来自的网络的山景区旅游小巴行驶路线图。途中橘黄色的圆形是停车景点。
游览线路上第一个停车点是四面云山。随车导游说,山顶上有一座单檐攒尖顶方亭,亭上悬康熙御笔的“四面云山”匾;意味登上此山,可以眺望四面群山,云雾美景尽收眼底。听说要上山,感觉太消耗体力,我们没有下车。
路过山庄的西北门。这里过去是清代皇帝和后妃从山庄去外庙拈香礼佛的专用通道。小巴在此处不停车。只见绿草如茵,随风摇曳的绿树间露出几间房舍的轮廓,显得格外幽静和闲适。
避暑山庄的宫墙高3至6米,底宽3米,顶宽2米,总长近10公里,除东面一段是用砖砌之外,其余大部分是用石块砌成,墙面用石灰勾缝,俗称“虎皮石墙”。宫墙上部为砖砌,有雉堞。西北门一带的宫墙雄踞山地最高处,气势雄伟,素有“小八达岭”之称。
第二个停车点是二马道。所谓马道,一般指古代城墙上能够骑马巡逻的道路。为了便于马匹上下,通常在城墙内侧修建左右对称的漫坡道。坡道表面为陡砖砌法,利用砖的棱面形成涩脚,俗称“礓䃰”。根据《紫塞明珠承德游》(魏洪如 王哲,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年)一书的介绍,古长城的城墙上,外有雉堞,内有宇墙,中间的马道宽4.5米。而避暑山庄的宫墙只有1.8米宽,外有雉堞墙,内侧却没有宇墙,只能一人一马单行。如果两匹马在宫墙上相向而行,只能在坡道与宫墙交汇处的平台才能错身而过。坡道平台因其可供两匹马交错上下而得名二马道。现在看到的二马道宫墙,两侧都有雉堞,其内侧雉堞是出于游客安全考虑后来修建的。
坡道旁的大石头上,镶嵌着介绍二马道建筑起源的展板。
根据展板提供的信息,山庄的宫墙可以称之为“世界最长的虎皮墙“。宫墙外原有堆拔(古代皇城护卫军的值班室,也是昼夜巡逻的哨所)54座,每座堆拔驻八旗兵10人,宫墙上有供军队行走的上下马道和错马时的平台,里外军队保护充分体现了庄严的皇威。也就是说,我们参观的二马道是54座堆拔之一,应该也是保存较好的堆拔之一。
这是东侧马道的截图。东西两侧马道交汇处的青砖地面就是用于错马的平台。
站在宫墙上回望马道的礓䃰地面。经历百年风霜雨雪的青砖,虽然已经被磨损得凹凸不平,却依然坚固如初,坦荡如初,豁达如初。
宫墙随山就势,蜿蜒起伏,远远望去,犹如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