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史实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下)——2020以色列约旦旅游(四十九)

标签:
纪念馆历史展品 |
分类: 亚洲旅游 |
大屠杀历史博物馆占地约4000平米,面积是原馆的5倍之多;其外形为横亘在地面的巨大三棱柱体,博物馆的出入口分别位于柱体左右两端。
博物馆的两侧墙壁上没有窗子,通过玻璃天窗折射到室内的光线比较暗淡,馆内照明主要依靠灯光。进入博物馆时,首先看到一条宽约10米、长达180米的大中庭,中庭两侧是展厅;馆方巧妙的利用展品和相关设施在中庭设置了隔断,从而设定了游客的参观路线。因此,180米长的中庭在视觉上是贯通的,而参观者并不能沿狭长的中庭从头直接走到尾,也不能随意选择参观的展厅,只能根据博物馆设定的参观线路在两侧展厅中之字形折返行进,不会重复参观,也不会遗漏展厅。
我根据记忆画了一张大屠杀历史博物馆平面图,图中蓝色间断线为中庭地面的设置的隔断,红色实线是我们的参观路线。
这是一眼可以看到头的大中庭。
馆方在中庭里用各种方式设置了隔断,因此一眼看到头的中庭却不能一条直线走到头。这是用图片灯箱在地面上设置的隔断,展示了大屠杀的几个历史场面。这种别具匠心的布展方式,既为游客的设定了参观路线,又充分利用了每一寸空间提供尽可能多的展品和信息。
因为博物馆内部禁止拍照、录像,所以我在博物馆里没有留下任何图片资料。为了写博文而查询资料时,我在博物馆官网的“照片廊”栏目中找到一些介绍馆藏文物和布展内容的图片。此外,还在网友发表的游记中看到其拍照的博物馆展品照片;看其时间多是在2017年之前发表的。据此分析,大屠杀历史博物馆内禁止拍照的规定应该在2017年之后才开始实行。这些图片部分再现了我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展品实物,为我提供了难得的参考资料。本文中使用的图片除第一张平面图之外,其它大部分来自博物馆官网,少部分来自网友发表的图片,恕不一一说明。
走进博物馆的入口大门,左手不远是博物馆东墙,这是一面三角形的视频墙,不断循环播放记录二战期间有关犹太人的黑白照片。博物馆将黑白照片通过电脑制作,使其中的影像活动起来,看上去像一部电影纪录片。
电影一共7分钟,介绍上世纪20到30年代犹太人在欧洲的日常生活,从中可以看到30年代居住在德国的犹太人家庭起居室、华沙犹太人聚居区的一条小街道、犹太人在集中营中用过的三层木板床、将犹太人送向死亡的牛车、曾经将丹麦犹太人安全送往瑞典避难的小渔船等。
张老师向我们介绍,纳粹德国及其合作者出于反犹太种族主义的动机,从1933年到1941年,在德国和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大部分地区推行剥夺犹太人权利和财产的政策,随后又在犹太人身上打上烙印,并将他们关入集中营。1941年,随着苏联的入侵,纳粹及其合作者对犹太人进行了系统的大屠杀。到1945年,将近600万犹太人被杀害。犹太人大屠杀博物馆再现了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和节点,大背景下每个犹太家庭、每个犹太人遭受的迫害乃至杀戮,通过犹太人的遗物、图片、幸存者的回忆和证词还原每个受害者的故事。
由于展厅内不许可拍照,只能根据记忆和在网络中下载的图片简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展品。
一位曾经笑靥如花的姑娘,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残忍杀害。侥幸生还的妹妹,将她留下的照片、毛衣和发带捐献给博物馆。
大部分被关押在集中营的犹太人最后惨遭杀害,这是他们曾经使用过的行李箱。
数十件衣襟上只有编号、没有姓名的囚衣,陈列在一个玻璃展柜中。这些囚衣来自二战时期德国对犹太人执行灭绝计划的集中营。
成百上千只鞋子,横七竖八的堆积在玻璃地板下,根据鞋的尺寸依稀可辨它的主人是男性还是女性。这些鞋子的主人都是犹太人集中营的遇难者。其中一只鞋的尺寸很小,它的主人遇害时大概才10岁左右。
大中庭地面的一道凹槽中,堆放着许多尘封已久的书籍和簿册,这些都是在集中营遇害的犹太人的遗物。
有的簿册封面依稀可见主人的签名。
这辆铁轮车,是集中营用来运送遇害犹太人尸体的工具。
中庭地面上安装的一段的铁轨延续到一间展厅里,诠释了纳粹德国用火车将犹太人押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那段历史。
有的展品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尽管没有保留其影像,但我依然记得有关这些展品的故事。一条亚麻色长辫,原属于一个16岁的犹太女孩;在离开家前往集中营时,母亲剪下女儿保养多年的长发,交给邻居保管,但她们没有再回来。一串绿宝石项链,是一位丈夫变卖全部家产的所得,他希望给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留下一些财产;丈夫劫后余生回到家中,从藏匿处取出项链,而他的妻子和孩子则永远的留在了集中营里。一个陈旧的布娃娃,几粒散落的纽扣、一串再也打不开任何大门的钥匙、许多泛黄的全家福老照片,……,物在人亡,这些物品静静的躺在那里,无声的阐述着那幕惨绝人寰的历史悲剧。
除了图文实物展品外,中庭和各个展厅的墙壁上安装了很多电视屏幕,不停地播放着各位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访谈和证词,他们使用语言有德语、波兰语、希伯来语,但是都配上了英语字幕。张老师告诉我们,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屠杀纪念馆建馆之初,就制订并实施“受害者名录恢复计划”,向世界各地征集幸存者、遇害者家人、朋友和熟人的回忆和证词,统一保存。由于纪念馆的努力和全世界的支持,截至2017年5月,600万大屠杀遇害者中,470万已有据可查,还有130多万姓名不详。近年来,随着大屠杀幸存者年事已高,受身体状况的限制而无法到访纪念馆,纪念馆改为直接拜访大屠杀幸存者进行证词录音。
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访谈录像就是“受害者名录恢复计划”的实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