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史实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补)——2020以色列约旦旅游(五十)

标签:
纪念馆历史外交官 |
分类: 亚洲旅游 |
在犹太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刻,很多非犹太人士救助了他们。以色列没有忘记这些帮助过他们的人,大屠杀历史博物馆中专设一间展厅,用以纪念那些在大屠杀期间冒着巨大风险援救犹太人的非犹太人;这些人被尊称为“国际正义之士”(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
在这间展厅里,前中国外交官何凤山的照片和介绍被放置在非常醒目的位置。
1938年3月,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当时生活在奥地利的犹太人约18.5万人,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德国纳粹为了将这里的犹太人赶尽杀绝,大量捣毁犹太店铺和关押犹太人;并规定,关押在集中营的犹太人只有在他们的亲属拿到去往其他国家的签证或船票后,他们才能获得释放,走不成的则难逃一死。因此,对奥地利的犹太人来说,能够拿到一张去往其他国家的签证就意味着拿到了生存的通行证,否则就是死路一条。然而,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以种种借口为由,相继对犹太人签证亮起了红灯。
时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先生不忍看着犹太人在集中营等死,他顶住压力,冒着生命危险,向走投无路的奥地利犹太人伸出人道主义援手,为所有提出申请的人签发了“生命签证”。仅从1938年6月到10月,以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他就发放了1900多份签证。据估计,1938—1940年期间,何凤山先生最少向4000名犹太人发放了到上海的签证,为4000余名犹太人提供的了生的机会。
何凤山先生一生淡泊名利,行事低调,他并不认为救助犹太人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自己很少对人提起。连他女儿也几乎不知道此事,所以几十年来不为外人所知晓。
何凤山先生1973年退休后定居美国旧金山,以写作自娱,著有《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一书。他在书中提及救助犹太人事迹时写到:“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的。”
1995年,在上海犹太人研究中心的学者和美国“犹太人救命签证组织”的联合努力下,何凤山的义举逐渐被世人所了解。他的人道主义行为受到各界的高度评价。
2001年1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的一个名为“生命签证”的展览,介绍二战期间各国外交官救助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实物和资料,最先介绍的就是前中国外交官何凤山。
为了表示感谢和纪念,以色列政府向那些在为犹太人提供帮助的非犹太人授予国际正义人士(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荣誉称号,并在大屠杀博物馆园区中建设了一座“国际正义人士园” (Garden of the 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
2001年,何凤山被政府授予“国际正义人士”称号,他的名字被刻在潘均顺的下方。
2005年,何凤山被联合国正式誉为“中国的辛德勒”。
2007年9月28日,时任以色列驻华大使安泰毅向何凤山的女儿何曼礼颁发证书,追授何凤山先生以色列“荣誉公民”称号。这是以色列政府为感谢何凤山在二战期间向数千名遭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发放“生命签证”而追授的至高荣誉。
博物馆的最后一间展厅是位于大中庭西端北侧的圆形“人名堂”(Hall of Names)。
人名堂圆锥形穹顶内壁上,布满了大屠杀罹难者的黑白照片。
这些照片有的是证件照、有的是生活照,有单人照、夫妻照、母子照、全家照,但是德国纳粹的屠杀,让这些照片都变成了遗照。
穹顶下方,一个深邃的水池,倒映着照片墙上清澈的目光、温婉的笑容、沉默的表情。游客在展厅看着照片,他们在水中看着我们。
展厅周围是环绕一周、高及屋顶的文件柜。
文件柜中排列整齐的文件夹,文件夹的脊背上都有索引标志。
据说,这些文件夹中每一页都是一个已经确定姓名的大屠杀死难者档案,而整个大厅内设计容量是600万页——即大屠杀600万遇难者的数字。收集整理遇难者名字和资料的工作还未结束,将会一直进行下去。
这是犹太人大屠杀博物馆做得最成功的一点——为了不忘却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