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 难忘恩师(下)
(2015-11-14 21:12:10)
标签:
老师师恩地理宜兴 |
分类: 有感 |
中小学期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第三位老师是夏良炉老师。他是我初中二年级时的地理课老师。
夏老师介绍中国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和风土人情时,将地理知识与当地民俗、民间传说融合在一起,讲得绘声绘色,非常有趣。
记得在讲江苏省地理概况时,夏老师特别提到宜兴紫砂壶。他说,制作紫砂壶的原料是紫砂泥,江苏宜兴的紫砂泥最好,所以做出来的壶也最好。他还告诉我们,好的宜兴茶壶是用当地的一条河里的紫砂河泥制作的。而且最好时在河水中将河泥捏制成茶壶的形状。这样制作的茶壶看上去歪歪扭扭,不好看,但是用来沏茶非常好,而且还可以长出“茶山”来。所谓茶山,实际上就是茶壶内壁积累的茶锈。使用时间越长,沏茶的次数越多,茶锈自然越厚。但是宜兴紫砂壶茶锈的独到之处在于,当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不放茶叶,只倒开水,也可以沏出清香扑鼻的好茶来,因此被称为“茶山”。
在介绍中国动植物分布时,不知怎么讲到了猴子的种类。夏老师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小的猴子生活在南美洲,这种猴长大后身高仅10厘米左右,大约相当于人的一根小拇指,所以被称为拇指猴。说着,他还伸出现小拇指向我们示意“姆指猴”的大小。
在夏老师的讲述中,我知道了什么是大气环流,什么是大陆板块,什么是南北回归线,知道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和长江黄河的长度,知道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地形地貌、气象规律和物候特点,甚至还知道了“生在苏州,穿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民间谚语。
夏老师在讲课中介绍某个地方时经常会说:这个地方我去过。不知道他真的是去过他所说的地方,还是为了吸引同学的注意力而刻意设计的教学方法,但是他活灵活现的介绍和描述,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心向往之。
凡是听过夏老师讲课的同学都和我有相同的感觉。前几天在附中原址举行的师生联欢会上,会议主持人首先介绍参加会议的老师。每介绍一位,都会被热烈的掌声打断。而介绍到夏老师时,掌声格外热烈,持续的时间也特别长。用现在的话说,夏老师得到的赞格外多。这说明夏老师的授课效果得到了众多学生的肯定和好评。
上述三位老师中,刘老师的特点是慈祥关爱,李老师的特点是严格认真,夏老师的特点则是风趣生动。刘淑诚老师和李广源老师已经仙逝。夏老师还健在,虽然已经是耄耋之年,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老师对我的教导之恩将会永久地保留在我的脑海中。特书此文,以志纪念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