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哈佛大学商学院——书签中的高校掠影(七)

标签:
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杂谈 |
分类: 书签收集纵横谈 |
2005年8月份,我和南开大学商学院的三位老师到美国诸塞州波士顿市参加中国教育部与哈佛大学商学院联合举办的“以参与者为中心的案例学习方法项目”(Program on Case Method and Participant-Centered Learning,简称PCMPCL)。和我们同时参加该项目的还有国内其他八所著名大学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的教授,中欧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的教授;另外还有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知名大学的商学院教授。自2005年开始,中国教育部与哈佛大学商学院合作过多期PCMPCL项目,我们参加的是第一期,所以我们参加过那期项目的人都笑称自己是“黄埔一期”的。
这两枚书签就是我在哈佛商学院图书馆楼下的商店买到的。
两枚书签的图案都是以哈佛商学院院徽为核心的圆形图案,是用机器冲轧形成。图案外圈的文字是:Harvard Business school。图案当中的部分是哈佛商学院的盾牌形徽章。
书签上的商学院徽章比较小,看不太清楚。下图是我在网络上下载的商学院徽章图片。
徽章的上方的红色长方形中展示了三本翻开的书,书中的文字分别是VE、RI、DAS,合起来就是Veritas,这是用拉丁文写的哈佛校训“真理”。遗憾的是,我始终没有搞清楚徽章下方的图案的含义,在网络上也没有找到有关的说明。现在想起来,如果在哈佛学习期间向学院的工作人员咨询一下,应该能够得到准确的解释。
回想起在哈佛学习的期间,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方法。
我体会,哈佛的案例教学不同于我们常用的举例说明,而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教学的双方带到矛盾的冲突之中,把枯燥单调的理论章节,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把教师的单向教授变为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把个人的思路变为集体的智慧,把一个战略性的束之高阁的理论框架,变为解决公共管理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实践。教师的讲授,不在是提供问题的答案,而是给学员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和方法。这种教学方式,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员把已有的理论知识,转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哈佛的教授认为,案例教学没有正确的答案,只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案例教学,训练的是一种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采取行动的勇气与决心。也许学员来学习时只有一个问题,学习后会变成10个问题。但同时,他掌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增多,思路会开阔,处理问题的自信会增强,决策和管理的能力也会提高。
通过在哈佛的学习,我感觉案例教学与一般基础理论课相比,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哈佛大学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培养了一批熟练掌握案例教学的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的作用不同于直接授课,要介绍分析框架或理论工具,引导学员的分析过程,对学员的不同观点及时进行分类梳理,对有些重要的理念给予提示。这些都要求教师吃透案例,并且有广博的知识、较强的逻辑分析、要点概括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我们在哈佛学习时,有幸领略了多个大腕级别的案例教师的风采和魅力。这些从事案例教学的教授,每人都是一个激情飞扬的演员,他把课堂变为舞台,投注了全部的热情来讲课,这种热情也感染了每一个学生。这些师还象是控制课堂的导演。每一节课就如同一场电影,要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的任务,还要让尽量多的同学发言,就要严格控制课堂,热烈而不混乱,有序而不死板,对同学的提示如春风化雨,最后的总结如水到渠成。案例教学的教师还是教学相长对象,他们有谦虚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认真听取同学的发言,积极鼓励不同的观点,耐心梳理大家的意见,勇于接纳批评和反驳,创造一个师生之间平等学习的良好的氛围。记得是一位人力资源专业的教授给我们介绍一家银行的业绩评价案例,他讲得声情并茂,我们听得聚精会神。他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分析和思考。有一位坐在前排的女学员声音比较小,而这位头发花白、身高1米9多的教授,甚至跪在地上以便听清楚这位学员的回答。他根据我们的回答在黑板上列出解决问题的若干方案,并请大家分析各种方案的利弊和可能的后果,以及在世界不同国家实施各种方案的可行性。课程的最后,这位教授开出一系列书单,从中可以找到分析此案例的理论支持和必要知识。尽管教室内有空调,但是80分钟的一节课结束,这位教授的衬衣都被汗水湿透了。此情此景让我们每位学员都非常感动。
在哈佛学习时还有一个细节令我非常感慨。为了便于大家相互认识,学院为我们每个人制作了一个标识姓名的胸卡。一次在课间休息时,为我们开设财务分析案例的教授看到我的胸卡后,主动向我询问南开大学会计学系的情况。看到我面带惊讶的神色,他向我解释说,在我们入学之前,他们都要充分了解每位即将入校学员的专业背景,所在国家的法律背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便在授课时更有针对性。由于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他能够一看到每个学员的姓名,就知道这个学员所在学校和从事的专业。如此我才明白,为什么在课堂上老师有时点名让某位同学就某个案例发表意见时,该案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恰巧”就是被点名的学员讲授和研究的专业领域。原来是工夫在课外。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如此认真的备课,要想不被评为优秀教师都不太可能。
在哈佛商学院的学习让我受益非浅,在哈佛商学院购买的书签让我回味良久。
附注:介绍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网页地址:http://baike.baidu.com/view/7166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