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指数价格运动,我认为波浪理论找到了一个在数学上最简化的表述:黄金螺线;而5浪上升3浪下跌,被表述为:满足价格“震荡前进”所需的最简化方式。这些在《波浪理论20周年纪念版》,《艾略特名著集》都有过论述。
很多职业技术分析师,对于波浪的理论,或者说对于价格运动的基本原理,都在基于实践的基础上,对波浪理论进行了大量和深入的再思考。
对于5浪上升3浪下跌,和由此产生的波浪的三大定则,我换一种表述方法,见下图:

我把5浪上升,理解成定义什么1,什么是2,什么是3。那么,三大定则就产生了:1、每一次“8浪”后,都会再次被定义为1(或者是需要);2、2浪不允许低于1浪(B浪是可以允许越过5浪);3、推动浪的1浪、3浪、5浪中,3浪不允许最短。
但是,波浪理论没有定义最早的那个1,或者是基本单位,或者构成复变的最基本形式。当然,就算今天的物理学界,也还没有走到这一步。
当然,不要忘了这只是在数轴——时间轴上去观测价格运动,而不是在变量轴上。比如,在数轴上,价格的最小单位是1分钱,但这跟在变量轴上定义“1”是两码事。
从集合论的角度说,波浪理论肯定可以定义到更多的有条件的定则,这是毫无疑问的。
把5浪上升3浪下跌,解释为:满足价格震荡前进所需的最简化的方式,看上去似乎很合理。唯一的问题是它没有指出必然性,而事实上它表现出来的却是必然性:从所有的市场产生的所有的己知数据上,从超级循环浪(或者更大)一直到1分钟K线(或者更小),没有人见过另外的形式:比如13浪上升5浪下跌(加起来18个浪)。
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会想把“浪”的性质,归纳为三类结构:
1、循环浪:循环8浪,哪怕经济实际上并没有增长,也可以靠着货币这个虚数量的膨胀而推动指数的名义价格前进;
2、推动浪:最终形式也是量级——“ABC”3浪结构,或者说一个任意长的5浪(比如50年涨了1000倍),最终又要加一个5浪或3浪,变成5浪+5浪的锯齿或5浪+3浪的结构。但它反应了绝对量的递增;
3、量级浪:本质反应是某种“相对比率”。
循环浪只会出现在宏观上,而绝对不可能出现在微观上(这在《数论》上直接就是悖论);所有在微观上看到的都是“某段时间的推动浪”,它也显然不是道氏理论的经济上升周期三段论:复苏——繁荣——泡沫,这是显而易见的:哪怕在“1秒钟K线”上,它也是5浪上升,而在这个量级,哪有什么经济周期?以上两种浪的形式,至少在数轴上,反应的都是量的递增:比如经济增长;比如个股某段时间利润的增长(也许相当长,比如50年100年);而量级浪却是相对的,比如汇市上,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货币,它一定是相对的:“3浪——3浪”,它本质是比率的变动。
上面就是我个人初步的想法。
比如下图的“3-3-3-3-3”结构的楔型5浪,它表示的是“级数的收敛”,理论上不可能出现在循环浪的第1浪推动里。如果出现,要么表明大一级波浪进入到某个5浪,或者循环浪本身也是需要定义的:并不像黄金螺线在纯粹的数学上所展示出来的那样:永远无限循环下去。
下面,再说市场“开市的时点”。
首先,是经济的波浪。无所谓道指,在美国经济的循环浪中任意位置开市,最终,在1929年的大萧条,它必然和经济同步进入2浪下跌(艾略特认为1929年至少是“甚超级循环浪”级别)。
这和A股是一样的,但我不认为比如上证指数,它表现出来是循环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