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2年,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东西要写。想必坚守在阵地的长线朋友们,现在的心情跟我是一样的。
如果能用一句话来表达,我想借用那首歌“阳光总在风雨后”。
那么,当我总结2012年,展望2013年及其后的5年时,我不会用任何数据,和爬曲线的方法。我会尝试基于建立在定性、定量和逻辑上的方法——先大胆假设,然后小心求证。
在过去的两年里,所有人都被熊市和股价的波动困扰、不安中,小信的管理层做了几件事:1、建立了以山东、原宝安、坪山、惠州四个生产基地,而明年一季度,惠州一期就可以正式投放产能了。2、调整了销售渠道,扩充了销售队伍,现在小信己经有了1000人的销售团队;3、积极争取欧盟GMP认证,对香港子公司泰诺国际进行了增资,为将来的出口做好前期铺垫;4、初步确定了属于自己的研发模式(这是核心)。
同时,在2012年,国家针对医疗行业的三个大政策,将在未来5年里,对小信产生深远影响。分别是:1、大病医保;2、医疗改革;3、制剂出口战略。大病医保包括进一步扩大受益人群、进一步提升国家支付比例。毫无疑问,氯吡格雷有望借此,摆脱高价格的影响,在PCI手术和中风(脑血栓)领域进一步普及。2、医疗改革,改变了药品在医院收支中的性质:从收入变为成本。由此,泰嘉将会进一步取代波立维;3、制剂出口,今年在国家规划中,己经摆到了战略高度,包括专项资金支持、出口退税等一系列手段,支持中国的医药工业加入到全球化贸易中,并以此提升中国医药工业的整体实力。在全球氯吡格雷的价格体系中,我相信按欧版GMP生产的泰嘉,己经处在一个相对有利,并且是无法撼动的位置。当然,价格只是因素之一,不是全部。
在今年初,中国的医院系统为期3年到5年的,新一轮扩建潮,因为一线城市的大医院,己经人满为患了;也因为以PCI手术为例,中国每年需要动手术的量,是现在手术处理量的3倍;而在5年10年后,中国也将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个量将进一步增长。其次微创手术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必将在将来,替代掉多数的传统外科手术,是全球性的趋势。精确定位、定点清除就是微创手术的核心优势。PCI手术和肿瘤微创,仅仅是开始而己。由此,全球抗血栓、抗血凝药物将迎来第二轮稳定增长期。
我对氯吡格雷和比伐芦定做了三个定性:1、氯吡格雷仍在稳定增长期,而比伐芦定将会有一轮快速增长期;2、它们的应用范围,除了传统的PCI手术和中风外,还在不断的拓展;3、它们是专科药物,仍然需要有大量的,为期10年20年的后续学术累积和临床,有传统优势的先发者极难被撼动——我做个简单的假设就可以证明:假设波立维愿意降价的话,全球的份额全是它的,就算有一万家竞争者,它们一片氯吡格雷也卖不掉;其次后来者冲击传统先发者,唯一的手段是价格:便宜一半。在全球都是如此,氯吡格雷今天的价格体系己经说明了一点。而谁能以便宜一半的价格冲击到泰嘉呢?欧版GMP会增加成本,未来的工资增加趋势也将增加成本,而价格却不能增加,所以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或者你可以做到,但我保证没有人敢吃这种“便宜货”。
由此,就会得到一个简单的定量:PCI手术的增速在今后5年仍将在20%(除非你愿意花几个月时间,每天几个小时去砍木头);氯吡格雷的增速将快于PCI手术增速,在25%到30%;而泰嘉的增速要快于波立维,在30%左右。比伐芦定,它也是一个定量。我个人初步预估,就是首期放量就能冲2亿;之后在规模化量产,单位成本降低及至价格下降后,将迎来5亿规模。
我个人认为,以上是确定的。
现在让我们展望2013年,2013年是非基药招标大年,忽略它吧。
2013年的看点是:出口。仅仅从经济的角度,我认为欧猪四国和东欧,都是急需价廉质优的仿制药的目的地。其次是发展中国家,和无力自己供应优质氯吡格雷的国家。
从业绩预估的角度,今后5年,泰嘉和比伐芦定都将是增长的主力;14年后,艾利沙坦、支架和后续梯队都将陆续跟上。在降高压的沙坦类药物,都是仿创类新药,即在以氯沙坦为原型上研发而来的,艾力沙坦也不例外。市场对于艾利沙坦的看法,是有争议的;我承认我这个外行,在第一时间过份乐观预估了艾利沙坦,我还是按管理层的定位“对心脑血管药物重要的补充、定位较高的普药”;同时也绝不认同市场的看法,我不认为小信的管坦层有任何理由,会花3亿的价格,去买一款年销量规模只有2亿的新药。客观判断的标准仍然是“临床规模”。
上图,就是18块上涨以来形成的速阻线,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个定义不太准确,应该称为倍数线。倍数线两个含义:1、基本面有可预期的长期稳定增速(哪怕是10%);2、市盈率和年复利的倍数。
这三条轨道,分别是40倍市盈率*50%净利增速;30倍市盈率*30%净利增速(或25*35);20倍市盈率*20%净利增速。如我上面分析,我个人看法就是:小信股价的长线趋势(5年),己经锁定了30*30这条倍数线,己经没有可能再回到20*20这条倍数线了。剩下的,就看何时来个重量级新药,冲刺40*50这条倍数线了。
除此之外,重要的是:从今年开始,小信的转型战略,己经开始:从化学仿制类药企,转型到化学创新类药企。不管是与艾力斯的合作,还是和清华大学共建小份子药物研发中心,都己经表达了这一思路:金字塔型研发体系。最上端的,最终目的就是主攻原研药物,像和清华这次的联手,就是冲击这一目标:属于中国自己的,重磅级原研药;中间的,就是通过购买、合作,来让更多仿创类新药,有潜力的新药,通过小信这个心脑血管平台来实现快速放量;最基层的,就是仿制、改进和培养人材,现在主要是通过小信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来做。
如果说,过去的时间里,第一阶段战略是以泰嘉+比伐芦定+支架为主,专业化、专业化,更专业化,做中国心内手术领域最专业的仿制药企业,那么小信在逐步接近这一目标,并且我毫不怀疑会实现这个目标;第二阶段战略,就是转型成创新型医药企业,以整合现有国内研发力量,去冲击属于中国自己的重磅原研、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制剂出口的突破。第二阶段的目标就是:做亚洲心脑血管的最强者,以质量优秀、价格适中的仿创类新药,去和赛诺菲/施贵宝、强生/波士顿科学,在全球范围内,在欧/美、亚/非;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去三分天下。
那么,小信究竟和其它优秀医药企业,有何不同呢?
或者说,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她始终清楚的知道:国家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我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让纯粹的商业化思想去主导企业的战略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