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

(2023-08-31 18:40:54)

      在读王阳明的书之前,我只知道王阳明的名字,知道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追随者众多。随便读王阳明的传道故事,就可以受到颇多启发。

      如这一则,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有一天在花园中除草时,付出了许多汗水,所以哀叹道:“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王阳明解释说:“天生万物和花园里有花又有草一样。哪里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可如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私意产生,所以就是错误的。”薛侃吃惊地问:“这不就是无善无恶了吗?”王阳明正色道:“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之所以有善恶,全是你强加给它的。我问你,黄金是善还是恶?”薛侃搓着手兴奋地说:“黄金是大大的好东西,当然是善的。”王阳明问:“这要看黄金在什么地方。它在你手上,肯定是善的, 如果它在你胃里呢?” 薛侃摇头道:“那这就是恶的了。”王阳明又问:“粪便是善的还是恶的?”薛侃肯定地回答:“那玩意儿肯定是恶的。”王阳明笑了:“粪便可以让庄稼生长,在老农心中,它就是善的。所以说,天下的、万事万物哪里有善恶之分?都是人强行加到它上面的。同样是一座大山,旅游的人就认为它是善的,有急事要翻越它的人就认为是恶的。同样一个人,在朋友心中是善的,而到了他的敌人心中,他就是十恶不赦的。”王阳明说,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世界太残酷,因为我们总感觉自己常受到束缚,精神也不能自主,我们受到了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是因为我们和外物产生了对立。我们所以和外物产生对立,是因为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物,于是,就有了是非好恶之情。当我们对外物有了是非好恶之情,就是给外物贴上是非善恶的标签,一旦你给它们贴上标签,它们就有了生命,反过来干扰你。也就是说,我们被客观条件所限制,全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

      这个故事很好的阐释了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主张。作为老师,我常常不自觉地犯“智子疑邻”似的错误,看待学生有分别心,总会对成绩好的孩子格外宽容些,透过好学生滤镜,我看到的成绩好的同学往往都是品学兼优的,而实际上成绩差的孩子,往往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表现。有一次我上课突然胃痛难忍,就在班级后面的椅子上坐下来,坐在最后排的一位男同学马上察觉到了我的不适,那是个高个子的男生,平时吊儿郎当的椅子上坐下来,坐在最后排的一位男同学马上察觉到了我的不适,那是个高个子的男生,平时吊儿郎当学习不认真,他蹲下身问我,“老师是胃疼吧,您都出汗了!”我点点头,他回到座位上拿来棉袄,说“老师,您抱着我的棉袄吧,一会儿就不疼了,我胃疼就抱着棉袄。”我接过男孩递过来的棉袄,抱在怀里,看着这个平时看起来大咧咧的男生,内心充满感动。

      正确引导,除了方向正确外,时机也很重要,这也是这个故事告诉我的道理。王阳明是听到薛侃的叹息后才来教他的,因为他觉得这是个传播心学世界观的好机会。这和孔老夫子的观点大致相当,孔子在谈论什么是教育的好时机时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吾不教也”。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缺了等待的耐心,我们很多时候以时间紧为我由,不给学生产生疑惑的机会,就一厢情愿的解我们预设的惑,这样的所谓解惑,问题难了,会把学生搞得一头雾水,问题简单了,会让学生兴味索然。

      以上是我对《知行合一王阳明》的一点粗浅的认识,我知道王阳明的微言大义需要我用一生的时间去体会。但我相信我品读的方向不错,因为经典都是朴素的,是接地气的,是滋养灵魂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