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跳舞想开去……
(2023-07-08 19:22:34)
告别了疫情,时隔五年,我重新回到舞房跳舞。虽然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舞蹈,但它似乎总是被我排到了人生选择中的老末,要考大学了,不去了不去了;要考编了,没时间没时间;疫情了,整天停业,算了算了……于是乎,我似乎跳了好多年的舞,实际上荒废了五年,由于工作的忙碌,平日里一周能坚持一次课也实属不易,所以这舞蹈水平不进则退退退……和朋友闲聊至此时,我总会打趣地说道:“诶,现在是年纪大了,脑子么也记不住,动作么也跟不上,体力就更不用说了,没有体力。”其实,归根究底,还是因为缺少练习。
由此,我就联想到了教书这件事。首先,学习一定是学生自己的事儿,重在理解后的不断练习,不断强化。其次,便是老师的教学,从我自身的学习经验来看,毋庸置疑,我更爱第二类老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作为老师,要严格把控好时间,合理分配讲解和练习的时间,练一定要重于讲,且练习不能仅仅依靠学生的自主行为,要在课堂上便设置好考核,根据检查考核的情况,通过讲解或示范,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次的练习。
从小我们就会背爱迪生的那句经典名句:“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又有多少人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呢?拿我自己举例,想跳好舞吗?当然想,做梦都想。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吗?愿意的。那你能付出多少努力呢?嗯……每天坚持1小时的基本功做得到吗?再加1小时体能练习呢?再加1小时技巧练习呢?嗯……所以,你看吧,不是我们不行,只是我们在白日做梦,整天想着天下掉馅饼呢。当然,跳舞这事儿我也就是举个例子,减肥啊,学习任何一项技能都是如此,自律的人总是占少数。
正如上面所言,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一定是自己啦。但上了那么多不同老师的成人业余课,尤其是舞蹈这种实践性的技能,不同的教学方式导致的不同的学习结果这事儿也是一目了然的。第一类老师我把她称为理论型,这类老师偏好讲理论,脱口而出的都是些专业性名词,一方面有利于学员们的文化修养,但另一方面这类老师的课我都无法当面记住。第二类是示范型,这类老师总会不厌其烦地一边又一遍带练,每次带练的重点就是上一次学员们出错的地方,在重难点上反复强调,加以理论基础,这样的课当堂我就有所输出。第三类老师强调学生的独自练习,这类老师在1-2遍的理论讲解后,再带跳个4-5遍后,剩下的时间她强调让学生自己悟,个别提问再个别指导,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因人而异了,像我这样的社恐是万万不会主动问的,所以常常是带着疑问,糊里糊涂地结束了整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