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瓜好不好吃,还得自己吃

(2023-04-15 19:31:49)
   忙忙碌碌的一周又过去,本周我们开启了六下第四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便是古诗三首,分别是《马诗》《石灰吟》和《竹石》,这让我不禁回忆起前两年有幸现场聆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浪淘沙》一课时,薛老师说的:古诗教学要从单篇教学中走出来,要注意联结一课中的三首古诗,寻找异同,进行整体教学。近年来,大单元教学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厚,李竹平老师在前几天的公众号上也分享了他的大单元教学感受 :我由一名“吃瓜”者慢慢变成了“种瓜”人。随着实践的深入,我发掘当我们真的能够运用大单元的理念来整合整个单元时,这个瓜变得越来越甜。
    是啊,瓜好不好吃,还得自己去吃。于是在教学本课古诗三首时,我先从联结三首古诗开始尝试。从教材的编排上看,这三首诗都是咏物抒怀、托物言志的传世名作,立意深远、情韵厚重。马、竹、石灰这三个意象,作为三种炽热的生命隐喻,既承载着诗人的“理想和信念”,又彰显着背后的高尚情操与伟岸人格。就文化渊源而言,古人一直把马视作人才的象征。《马诗》选自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其内在情感、意蕴一以贯之——年少成名,却仕途不顺、怀才不遇,这其间的愤懑与希冀正契合了“千里马”的普遍性遭遇与困境。而竹,从先秦到魏晋,竹逐渐从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剥离、分化出来,而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寓意和特殊的审美价值。如“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都有竹的一席之地。竹,群居而不倚、虚中而多节、可折而不可曲、凌寒暑而不渝其色的特点,与文人雅士自立自强、正直刚劲、超凡脱俗等人格相契合,故引竹自况成为他们表达自己君子品格与志向的惯例。以《竹石》为例,全诗集中表现的就是竹子“可折而不可曲”的这一特点,即诗中的“坚劲”二字。但关于“石灰”意象的诗歌,除于谦外,几近阙如,但这并不妨碍石灰成为托物言志的经典意象。
    托物言志诗,就是通过对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诗人的志向和意愿。因此,引导学生建立物与诗人间的同一性至关重要,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关联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因此,对资料的补充贯穿了我的整节课堂,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去了解作者,了解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以大问题“本诗的意象和作者有什么关系”为抓手,在前面的充分了解过后,学生在理解完诗歌大意后,便能自然地将二者联系起来,发现诗人是在托物言自己的志向,教学便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教无定法,在正确把握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在教学上删繁就简有时可能会事半功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