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遇见

(2023-01-21 16:32:23)

                                 遇见•叙事者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相逢。它是秦观《鹊桥仙》中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亦是辛弃疾《青玉案》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世间一切都由相逢而起:春遇见了冬,便有了岁月;天遇见了地,便有了永恒;而我遇见了叙事者,便似遇见了一路前行的指明灯,自此,与阅读与写作常伴。

    倘若时光回到2021年1月前,你问我:“能否坚持每周写一篇叙事,每月共读一本书?”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直摇头:“天,你是在开玩笑吧?我哪有这样的闲工夫和韧劲能坚持下来?”可近两年后的今天,我却颇有几分成就感地告诉你:我,做到了!不曾掉队,不曾放弃。一路前行的日子里,叙事已然成为了我的习惯。

    倘若你继续问我:“是什么激励不落下一次作业的呢?有过抱怨吗?想过放弃吗?”说实在的,想过放弃是有的,尤其是当时作为一名新老师,当杂七杂八的工作一股脑儿地全部涌来时,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的我还要绞尽脑汁,收集素材完成每周的叙事任务时,心中的惰性和无从下手也会让我恨不得甩甩手,尥蹶子不干了。每当这时,团队中的前辈们却总是用自己的坚持默默鼓励着我,她们就像我成长路上的启明星,时常治愈,总是陪伴,这是一群有着浪漫情怀和自我坚持的可爱团队。

遇见•书籍

   书,是人们休憩心灵的桃花源;是人们眺望世界的窗口,是迷宫,是港口,更是乐园。人遇见了书籍,便似遇见了一花一叶,遇见了大千世界。本年度,跟随着叙事者的脚步,我也阅读了不少书籍。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年度书籍《优雅的辩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本书提出的一个观点。这句话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这不禁让我想到《觉醒年代》里的那群君子: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者和以辜鸿铭、刘师培、黄侃为代表的旧思想保守者之间是有矛盾的,他们政见不同、对文化和学术的坚守不同,但他们都有爱国心、救国情,都希望自己坚守的学识和思想能拯救危难的中国。他们虽政见不同,各抒己见;但令我感动的是他们即使是剑拔弩张,也是那么彬彬有礼,即便争辩,也是优雅谦和的,我想这就是文人风骨。剧中有一幕陈独秀先生和辜鸿铭先生的对话令我印象深刻。1919年的秋天,陈独秀先生被迫离开北大,离别之际,当年与他共事的许多北大教授纷纷前来送行。其中,那位与陈独秀先生打了多年嘴仗的对手辜鸿铭先生也来送别。辜鸿铭先生问:“君去也,还斗否?”陈独秀先生笑着回答:“一息尚存,战斗不止。”辜鸿铭先生听后同样报之以微笑道:“贤弟保重!保重!”说完,二人互相鞠躬行了大礼。那个时代文人们的争论总是优雅的。

         这也让我想到了平常的班主任工作,在过去一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和孩子们之间的辩论时而“误入歧途”。书中提出优雅的沟通首先要学会观察,沟通最终会以我们的情感为基础。仔细回想,日常我和学生们的教育沟通都有些先入为主的意思,即使心存倾听之意,急躁的性格也使我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教育的唠叨。现在的孩子都有些自己的小性子,漫长的唠叨过后常常得不到孩子的任何回应,甚至有个别“刺头”红着脸开始了和你的激烈争论,恨铁不成钢却教育失败的你见此情况,心中的死火山再也压抑不住,喷发了出来,迸发的火焰灼烧了自己和孩子,甚至还会殃及池鱼,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也失了分度,得不偿失。

        与书籍相逢,便如同与无数先贤前辈们相逢,与世间万物相逢,让人忍不住赞叹:“人间最美是相逢啊”!

 

遇见•学生

    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人公。近两年的日子中,我也记录了不少与孩子们的故事,《三个深呼吸》便是我记录下的第一个故事。

    那天刚上完语文课,才回到办公室,我的椅子还未坐热,就有学生火急火燎地跑来报告:“陈老师,陈老师,不好了,小祝同学打老师啦!”“啊!啥?”震惊之余的我还不敢相信,情不自禁地问出了口。在得到确定答案的那一刻,我立马询问了前来报告的两个孩子整个事情的始末。原来,一开始,小祝同学提议和社团的孩子们一块玩游戏,遭到拒绝后,小祝同学坐到一边嘟嘟囔囔,引来了其它孩子的不满,双方在唇枪舌剑中都冒了火,“舌战”变成了“肉搏”,小祝同学先出手打了同学。此情此景引来了社团老师,当即拉开了孩子,并让情节最严重的小祝同学面壁思过。看着其他孩子只是受了批评,并未罚站,小祝更气了。突然又追着孩子们打了起来,甚至对前来劝阻的社团老师大打出手,出言不逊。
    了解完事情的来龙去脉,我把刚回到教室的小祝叫到了办公室。此时的小祝已经平息了怒火,除了一张微红的脸,神情自若,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其实时有发生,小祝是个不错的孩子,但性子很急,经常会情绪失控,做出过激的举动。于是,我按捺住想要责问的心,看了看小祝:“小祝,你有什么事情想告诉陈老师的吗?”小祝低下了头,但什么也没有说。而我也没说话,只是静静地坐着,看着他。时间在悄悄地流逝,小祝慢慢失去了耐心,有些受不住了,偷偷用眼睛观察着我。终于,他支支吾吾开了口:“我就是和同学发生了一点小矛盾。”看着孩子别扭的肢体,我继续说道:“好,虽然陈老师也听说了这件事,但我更想听听你是怎么说的。你可以把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告诉我吗?”话音刚落,小祝同学就迫不及待地说了起来,说着说着又激动了起来,脸越变越红,还落下了几粒金豆子。“不要着急,先和我一起做三个深呼吸,慢慢说。”三个深呼吸后,小祝明显平静了很多,慢慢地继续说了下去。“小祝,你看,刚才的你本来很激动,但是三个深呼吸后你是不是觉得没那么生气了?”小祝想了想,点了点头。“小祝,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动手来解决问题,发泄怒火。当你在生气时,请先深呼吸三个吧!当你平静下来之后,再去看待发生的事情,老师相信这个时候的你会更冷静地面对问题,你一定能选择更好的方法去处理它,我们约定。”
    于是,在生气的时候做三个深呼吸成了我和小祝的约定,时间长了,这也成了我和每一届班级孩子们的一个约定。正是因为叙事,才将这些散落星河的点点繁星收集在了一起,成为最好的回忆。

遇见·自己

    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无论任何时候,青年人都是被寄予厚望的一群人。李大钊在《新青年》第二卷发表《青春》一文,文中字字句句,皆振聋发聩:“不在龂龂辩证白首中华之不死,而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华之再生。”“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那是一个“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的时代,那个时代的青年,以尚且稚嫩的双肩,负起了一个国家的重担,于混沌黑暗的社会寻求光明,于时难年荒的岁月里上下求索。

今日之中国,早已不再是“白首中国”,而是充满光明与希望的“青春中国”。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今日之青年,未尝不是在经历一场全新之“觉醒”?青春不老,薪火永传,在这片光荣的土地上,在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更应当携手奋进,创造新的辉煌。

作为一名中国青年,同时更是作为一名老师,我想,我的“可为”在教育的星辰大海中,我的“有为”则在教育的点滴中慢慢积累。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要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大先生”之“大”不仅是学识之大,更是德行之大,格局之大,胸怀之大。教师既要在专业领域内有所长,又要以自身品行带动学生,只有二者兼备,方能被称为“大先生”。

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虽然我只是教育事业中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小老师,做些再平凡不过的事儿,但我始终相信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细心做好每一件小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为”的背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与积累,这份坚定的努力终有一天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