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之一,这一要求明确了思维能力与语文学习之间的重要关系。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无疑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抓手。
《思维影响教育》中《什么是好的课堂》一章中指出:就一般经验来讲,课堂学习的问题可分为简单问题、深层次或拓展性问题。简单问题就应该鼓励学生发现,教师少讲或不讲;深层次或拓展性问题,教师就应该适度多加引申,否则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吃“夹生饭”,所谓的高效学习,反而会欲速则不达。作者还通过鲜活的课堂案例《黄山奇松》,展示了合理的追问,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还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实现了课堂的思维品质培育,提示我们课堂提问要向已有的预设追问,向深度的反思追溯。
(一)科学设计问题,确保提问教学落地生根。
在设计问题时,我们的问题不能局限在教材内、作品中,而是要进行适当的延伸,包括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语言素养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关联,作品创作与生活情感的契合等。从而保证设计出的问题可以带给学生更多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解放出来,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从而实现问题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落地生根。
(二)创造提问环境,确保提问教学开花结果。
提问氛围是实现问题教学作用的关键,要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宽松、积极的课堂环境,一方面学生在这个氛围中更愿意打开自己的思路,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能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提问教学活动中,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小学语文教师要能结合问题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提问互动活动中,唤醒学生的语文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更愿意去思考和探索,从而推动教进度、提高学习效率。
(三)推进问题分层,确保提问教学枝繁叶茂。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语言思维、学习效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实施提问教学的时候,无论是问题本身,还是提问方式都切忌一刀切,而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实施分层问题教学。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要结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多个层级,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难度的梯度,在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要注意指导程度的差异。从而引导不同层级的学生对问题都有深入的认知,都能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获,实现问题教学的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