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美的历程》有感

(2022-11-30 14:57:04)
       本月,我一拿到这本《美的历程》,立马爱不释手地读了起来。这是一本广义的中国美学纲要,内容囊括了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程。让我震惊的是作者李泽厚先生的笔触,如行云流水般将中国美学的历史娓娓道来,不仅有纵向的对比,还有横向的对比。由浅入深、势如破竹版将中国波澜壮阔的美学史在你面前铺开,让人忍不住惊叹先生深厚的才学、广博的知识。
       我们常说一个人是感性的或是理性的,并不是说这个人看待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全然理性的、逻辑的或是感性的、肆意的。正如《美的历程》结语中所说,所谓感性,是积淀了一定理性之后的感性;理性亦然。一个人凭感性处事,此感性之源在于此人以往处事历事之经验,此经验在时间的沉淀下上升为此人行事之理,尽管在他人来看或者不能够称之为“理”,但是对于这个人,即此理的“发源人”来讲,这一套行事准则即为“理”。这也提示我们凡事切莫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禁锢他人,从他人之理出发,去理解其行为。同时,这也是去欣赏“美”的一个准则。
      《美的历程》这本书还告诉我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艺术反映时代,时代也在一定程度上创造着艺术。这就像世间运行之理一般,因果循环,却是实实在在地一环扣一环的。今朝所见文化与艺术,是由当今时代之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思想所塑造的,却也是积淀着前朝之千百年的积淀。在李泽厚先生对中华文明的解读下,更能让读者意识到中华文明之下的思想之美、画作器具之美、文字之美等存在于中华大地之上的各种艺术之美。这种解读不仅需要宏大的知识范畴以及对于中华文化深厚的理解,还需要作者对于不同朝代的资料查阅和分析,因此,能够读到李泽厚先生的这本书,是所有读者的幸运,当下很难再有人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以如此短小精炼的篇幅去叙述和解读明清及其以前的文化。当经济能够供养绝大多数人口时,人们便会去追逐精神上的滋养,盛世之下,艺术必定繁荣;但同时,战争年代也多出思想流派,之所以如此,只因为时代让人失望,所以便有人寻求变法,以求得建构出自己思想中的一隅“桃花源”。但不可否认的是,乱世之下也多文人借艺术之手传达思
想,二者是难以分割的。当下不乏一种思维,即“艺术与普通人之鸿沟”,对此我的观点是,能够称得上是艺术的,便是大众的。艺术之美便在于它通过创作者之手传达出的思想意趣能够使人产生共鸣。现代艺术有很大一部分是观念艺术,我们不需要去完全理解作者的创作手法和技巧,而是需要通过体察艺术作品而感受创作者意图传递的信息,这也是艺术在当下时代能够受到更多人追求的原因之一。
       时代塑造之下的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去理解和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蕊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