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相逢。它是秦观《鹊桥仙》中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亦是辛弃疾《青玉案》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世间一切都由相逢而起:春遇见了冬,便有了岁月;天遇见了地,便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书籍,便似遇见了一花一叶,遇见了大千世界。书,是一些人休憩心灵的桃花源;是一些人眺望世界的窗口,是迷宫,是港口,更是乐园。
它是孩童时期父母讲的故事书,是牙牙学语时的识字书,是学龄前的连环画,是童年时期的小说,青年时期的散文、诗歌等等。在我的成长生活中,一缕书香始终伴我前行。
最近,我又遇见了一本书《优雅的辩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本书提出的一个观点。这句话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这不禁让我想到《觉醒年代》里的那群君子: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者和以辜鸿铭、刘师培、黄侃为代表的旧思想保守者之间是有矛盾的,他们政见不同、对文化和学术的坚守不同,但他们都有爱国心、救国情,都希望自己坚守的学识和思想能拯救危难的中国。他们虽政见不同,各抒己见;但令我感动的是他们即使是剑拔弩张,也是那么彬彬有礼,即便争辩,也是优雅谦和的,我想这就是文人风骨。剧中有一幕陈独秀先生和辜鸿铭先生的对话令我印象深刻。1919年的秋天,陈独秀先生被迫离开北大,离别之际,当年与他共事的许多北大教授纷纷前来送行。其中,那位与陈独秀先生打了多年嘴仗的对手辜鸿铭先生也来送别。辜鸿铭先生问:“君去也,还斗否?”陈独秀先生笑着回答:“一息尚存,战斗不止。”辜鸿铭先生听后同样报之以微笑道:“贤弟保重!保重!”说完,二人互相鞠躬行了大礼。那个时代文人们的争论总是优雅的。
这又让我想到了平常的班主任工作,在过去一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和孩子们之间的辩论时而“误入歧途”。书中提出优雅的沟通首先要学会观察,沟通最终会以我们的情感为基础。仔细回想,日常我和学生们的教育沟通都有些先入为主的意思,即使心存倾听之意,急躁的性格也使我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教育的唠叨。现在的孩子都有些自己的小性子,漫长的唠叨过后常常得不到孩子的任何回应,甚至有个别“刺头”红着脸开始了和你的激烈争论,恨铁不成钢却教育失败的你见此情况,心中的死火山再也压抑不住,喷发了出来,迸发的火焰灼烧了自己和孩子,甚至还会殃及池鱼,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也失了分度,得不偿失。
与书籍相逢,便如同与无数先贤前辈们相逢,与世间万物相逢,让人忍不住赞叹:“人间最美是相逢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