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习得性无助?那些人更容易患习得性无助?

标签:
健康心理 |
分类: 心理百态 |
习得性无助,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挫折之后,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已经没希望了,面对问题时选择逆来顺受,同时会产生无能为力、无助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1967年,著名行为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在实验中发现,狗在受到多次无法摆脱的电击后,在新环境(可轻松逃脱电击)中也放弃逃脱。就像是“学会”了放弃对命运的控制,听任摆布。
后续研究发现,人类也存在这种心理。
经历的挫折,有可能会让我们形成一种诡异的心态。哪怕在我们能摆脱噩运、控制局面的时候,仍甘心自我放弃。
塞里格曼更担忧的是:伴随习得性无助的抑郁感会产生比抑郁本身更严重的生理伤害。
心理专家:后续的行为病理学(Behavioral
medicine)、健康心理学(healthpsychology)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证实,“悲观、抑郁”的人免疫力低下,易被病毒趁虚而入。
比如,下述研究发现:
处于压力的人,轻微划伤需要一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痊愈;
对17415名职场人士的追踪研究显示,压力可预测心脏病发作率增加了88%;
荷兰针对中老年人,做了为期10年的长期追踪,结果发现,乐观程度后25%比起前25%的死亡率高30%。
……
大家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目前可以确定,习得性无助会导致:
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疾病;
认知能力降低;
加速衰老、影响颜值;
高血压、心脏病、癌症风险提升。
是否觉得要正视这个问题了。
那么,为什么人类要进化出习得性无助?经历哪些事情会引发?大范围的习得性无助会出现么?是否能采取行动消解习得性无助?
心理咨询师:习得性无助是一种特定的行为缺陷。它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研究动物行为时发现的现象,之后在对于人的观察与实验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习得性无助,容易发生在久病不愈的患者、工作与生活中屡遭挫折的人群以及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当中。
而习得性无助人群,通常会表现出一种不可控的消极心理定势。对于工作、任务等事情的积极主动性也会降到最低,倾向于被动做出行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往往初期在情绪上会出现烦躁、忧虑的表现,随着时间发展转变为淡漠、悲观,逐渐陷入抑郁的情况。
随着习得性无助行为的不断加重,可能会诱发其他心理问题,并对生活逐渐失去希望,找不到努力的方向、丧失斗志,更容易发生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此外,这些不良心理反应也会影响到躯体,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恶心呕吐等症状,从而会降低生活质量,影响心理与生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