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灵幻决
灵幻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721
  • 关注人气: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当代年轻人恐婚恐育?越来越多的人“恐婚恐育”?

(2022-04-08 14:13:19)
标签:

健康

心理

分类: 杂文系列
为什么当代年轻人恐婚恐育?越来越多的人“恐婚恐育”?

  不知何时,社会上出现了一波恐婚恐育现象。似乎一边催婚,另一边就恐婚;这边在拼二胎,那边踌躇一胎是否来得太早;你在为教育焦虑,而我在恐慌“养育之责”……。
  结婚要慎重不仅仅是对女孩子来说的,男孩子一样得好好考虑。如果没有做好当丈夫的准备,趁早不要结婚,免得以后祸害对方。
 心理咨询师 抛去恐婚问题,恐育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在双方你情我愿的婚姻中,孩子或许是使爱情更加美好的润滑剂。但现在90后的思想比较开放,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支撑一个孩子的所有教育费用,不能给他比较好的成长环境,一部分90后会选择晚几年要孩子。今天谈论到这个话题时还开玩笑说算是响应国家号召了:晚婚晚育,别人家孩子都有孩子了,咱们这还没结婚,随份子钱可得慎重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恐婚恐育”?
  被新闻、网络舆论煽动了情绪
  现在媒体发达,大家多了很多获取信息和交流的平台。
  伴侣之间恶性伤害的案件听说了太多;比如网络热议的某某杀妻案,某某推妻坠崖案,纵火案……
  各大论坛上诉说家庭困扰、婆媳矛盾、夫妻矛盾、亲子矛盾的苦水太多……
  于是很多人感慨“不婚不育保平安”。
  但其实这也是一种可得性偏差——我们更容易被自己所看到或者听到的东西影响,而不是用统计学知识去思考问题。
  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只有这些极端案件才会上新闻,但其实极端案件在生活中是小概率事件。
  因为有家庭矛盾才会上网诉苦,所以看上去似乎家家户户的婚姻都是不幸的,但其实是因为幸福家庭的成员根本不会上这些论坛去诉苦、和网友对骂……
  所以,因为个体事件或者某个圈层的个体经验而恐惧和质疑整体,这也是将一种情绪进行了不合理的夸大。
  现在有一些媒体为了吸引流量,经常编一些煽动性别对立的故事或言论,然后就能吸引来很多“厌女症”、“仇男症”在评论里互相重拳出击。
  社会化层面的原因
  从现代社会来看,这是正常的。当一个社会发展到欲望大肆繁殖的阶段,人们对于幸福的安全感也随之降低。当感情关系都变得不那么稳定时,人们便会开始害怕‘确立关系’。一些人恐婚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残留着一些来自童年记忆的阴影,而不代表婚姻真的有那么糟糕。这部分人首先应该做一些心理辅导,多去接受认识一些积极正面的幸福婚姻实例,慢慢地去树立一个积极的婚恋观。
  心理咨询:“恐婚和恐育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但究其根源,还是因为‘不信任’的心理阻碍了情感的正常生长。”今日相亲创始人曾克说,他所接触到的很多年轻相亲群体,是对婚姻制度不信任、对另一半不信任,从而产生的婚育焦虑。“这种不信任有很多来源。”曾克在与单身年轻人的交流中发现,有些媒体的介入与放大的确加剧了婚姻恐慌。“有关离婚率上升、婚内出轨等的报道越来越多,一些报道夸大了婚姻中的负面情绪,未婚者不可能不受影响。”曾克坦言。
  婚姻是靠情感维护的两性关系,如果只讲契约精神,以物质保障给内心的不信任强行上个保险,是否婚姻安全就能得到保障?
  “不少大城市的年轻人没有多元的交际圈,他们对于婚姻的态度是‘先攒粮,后谈情’,认为房子、户口、教育等问题都落地了,双方进入婚姻的压力会小很多。”情感专家曹伟说,形成这种情感认知是有一定原因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对恋爱如‘禁地’管束,不说、不提也不允许,导致许多年轻人成年后对婚姻仍懵懵懂懂,认知度较低。”
  “那些恐婚恐育的人,大都具有完美主义倾向,对婚育的认知是有些绝对化的。”家庭婚恋心理咨询师马丽说,很多优秀职场女性恐惧生育,总是担心自己不能百分百给予孩子一切,焦虑如何才能一步到位,带着孩子从黄金起跑线起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