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东北婆婆的营养小故事(想看八卦狗血的慎点哦)

标签:
婆媳营养健康芙蓉营养师 |
分类: 不同人群怎么吃 |
婆婆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生宝宝前我们每年也就见两次面,对彼此一些生活细节了解不多,和很多东北女人一样,婆婆干活干净利索、勤劳节俭。生宝宝后婆婆来北京照顾我们的一日三餐,饮食习惯和观念的种种问题才慢慢浮出水面:东北人讲究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所以婆婆给我们做的菜都是超大分量,以至于盘子太小装不了,只能用钢盆盛,吃不完又舍不得倒掉,导致每顿都吃剩菜;做菜口味重,喜欢放很多味精和盐,经常做油炸食品;认为鸡鸭鱼肉才是高级食品,蔬菜没啥营养的低级食品;认为地瓜玉米窝窝头是过去人吃的,馒头面条米饭才是好粮;食物吃到肚子才不算浪费,所以n经常收盘子;在厨房和冰箱贴上食物相克表……。
所有这些都和现代营养学的观点相悖,我这个营养师儿媳妇当然意见很大,但是为这点事引发婆媳矛盾也不值得,毕竟婆婆为照顾我们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只能在体谅她老人家的同时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那么,我是怎么做到的呢?(温馨提示不要指望老公去当传话筒)
首先引导婆婆看一些靠谱的健康节目和健康杂志。例如北京卫视的《养生堂》、《生命时报》、《健康时报》等杂志,特别推荐一些真正靠谱的营养专家,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的范志红老师、协和医院的于康老师和解放军301医院的赵霖老师,他们的讲课内容接地气,谁都能听懂,而且都是干货。慢慢地,婆婆对一些基本的营养名词、观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做菜要清淡少油,主食要粗细搭配,吃肉不能过量,蔬菜营养好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有利于我下一步亲自“说教”,毕竟专家说的话比我更有说服力,这么做更有利于家庭和谐。
接下来就是要抓住时机对婆婆进行表扬和鼓励。比如婆婆学着电视上用高压锅做了营养可口的五谷杂粮粥,平时只喝一碗粥的我,表示太香了要喝两碗杂粮粥,趁热打铁地建议婆婆,下次还可以放些红豆绿豆山药大枣之类的,一定更好喝;再比如婆婆学着做少盐的菜,但是会吃饭时一直关切地问我和老公是不是太淡了,我马上表示刚刚好,顺便把做少盐菜的技巧告诉她,例如晚放盐、多放醋、不放糖、借助香辛料等等……还有,婆婆终于不再做大分量的菜了,也不用把自己吃撑到难受或者留到下一顿吃剩菜。
再后来,婆婆也开始用上了微信,这就更方便我给婆婆传达营养和烹饪的知识,好在婆婆是个非常有悟性、愿意学习也愿意改变的老人,我经常会有针对性地转一些来源靠谱的科普文章给她看,例如喝牛奶“腹泻”的她从不敢喝奶,我就转一些“乳糖不耐受”、“骨质疏松”方面的文章给她看,给她买酸奶喝,和她一起用牛奶和面做馒头吃;又比如婆婆担心蛋黄的胆固醇只吃鸡蛋白,我就会转一些“科学认识食物胆固醇”方面的文章给她看。现在婆婆甚至经常在小区里给其它老太太普及营养知识。
现在,作为营养师,我自己也开通了“芙蓉营养师”的微信公共号,每天分享一些营养知识和营养美食的做法,有时婆婆学了新菜,我也会为拍下婆婆做菜的步骤,并配上营养分析和过程讲解的文字,编辑成漂亮的营养美食文章,分享到公共账号和博客里,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过程让婆婆非常有成就感,学习营养的干劲和热情更足了。
最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宝宝三岁,被婆婆带得健康活泼,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而且婆婆本人的身体状况也比之前改善了很多,以前经常血压高导致的头昏现在不吃药也能控制了,精神头比年轻人还足。家里老人的健康是我们年轻人最大的福气,借此地真诚地感恩她为我们小家的付出、并祝福她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