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跳广场舞可强身健体,但这些注意事项您不可不知

标签:
健康指南广场舞 |
分类: 养生保健 |
文/林琳
运动能塑造我们强健的身体,增强我们抵抗疾病的能力。当下,风靡全国的“广场舞”,就为中老年人提供了身体、心理两方面同时锻炼的健康方式。不过,关于跳舞,也有一些应知道的常识。
跳舞的保健作用
跳舞不仅让人心旷神怡,还是一味健康良药。多项研究证实,跳舞能给身体带来六大变化。
强心肺。长期坚持跳舞,可增强肺活量及心脏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降低患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
平衡好。巴西科学家研究发现,老年人连跳三个月交谊舞,每周3次,每次半小时左右,其平衡能力可改善50%,有助于预防因跌倒而引起的骨折等疾病。
柔韧性。大幅度的舞蹈动作能充分舒展身体各个部位,增加肌肉、关节的柔韧性和协调度,减少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
肌力足。跳舞是全身性运动,不仅能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还可塑形美体、舒筋活络,减少因运动不足而引起的腰背酸痛等问题。
脑力棒。《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经常跳舞能让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下降76%,与舞伴配合及身体接触,可改善彼此的运动能力。
心态好。跳舞是一项集体运动,能帮助老年人广交新朋友,联系老朋友,增加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家一起聊天还能赶走内心的孤独感和失落情绪。
不同年龄跳舞强度有异这
老年人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及运动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舞种,锻炼强度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适度降低。
50~60岁的人求乐。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心肺功能相对较好,可按照兴趣爱好,选择节奏欢快的舞蹈,如探戈、恰恰舞、交谊舞等。动作幅度和频率稍快些,每周跳5~7次,每次1小时,运动心率保持在120次/分钟左右。
60~70岁的人求柔。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可选择扭秧歌、扇子舞等动作较柔和的舞蹈,对腰、膝、踝等关节冲击较小,避免发生疲劳性损伤。运动时的目标心率为“170-年龄”,经常锻炼的人可在此基础上增加5~10次/分钟。
70岁以上的老人求动。年纪较大的老人心肺功能明显下降,平衡感和柔韧性较差,最好选择慢三、慢四、太极舞等节奏舒缓柔和的舞蹈,不要突然大幅度扭腰、转髋、下腰,以免发生关节或肌肉损伤。
老人跳舞应避开“雷区”
生活中,不少老人喜欢一大早饿着肚子去公园跳舞。专家指出,空腹跳舞易出现运动性低血糖,而饱餐后立即跳舞则会影响消化功能,诱发胃肠疾病。老年人可在饭后1小时跳舞,跳之前做5~10分钟的热身,如慢跑、快走、压腿等,锻炼讲究循序渐进,不要突然增加强度和运动量。
跳舞时,最好穿一双有缓冲、支撑和保护脚踝功能的鞋,如运动鞋、软底皮鞋等,尽量选择空气流通、人员较少、地面防滑的场所,雾霾、大风及雨雪天可在室内跳舞。
跳完后,可做些拉伸运动,回到家通过洗澡、按摩等方法缓解疲劳。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跳舞前需咨询医生,感冒、发烧或酒后都不宜跳舞。
版权声明:本文为《健康指南》(微信号:jkzn1988)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前一篇:出游,锦囊妙计保安全
后一篇:老年人如何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