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乳腺癌的“模仿秀”

标签:
乳房肿块乳腺癌淋巴结乳腺结核健康指南 |
分类: 养生保健 |
《健康指南》为您的健康指南——
1.乳腺增生症:又称乳腺结构不良、乳腺纤维囊性病、乳痛症等,是女性乳腺疾病中最多见的一种,也是被误诊最多的一种,其病因与体内雌激素不平衡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胀痛和乳腺内多发性肿块,特点是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经前加重,经后缓解。X线片见局限性或弥漫性片状、棉絮状大小不等的结节状阴影。超声检查见内部回声不均,低回声区与带状强回声交织成网状。CT平扫可见乳腺组织增厚和结节状增生,呈片状或块状,密度略高于周围腺体,增强扫描密度无强化,这是与乳腺癌的不同,乳腺癌早期不典型,如果仅凭临床检查很容易误诊为乳腺增生症。
2.乳腺纤维腺瘤:是最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因肿瘤质地较硬,最易与乳腺癌混淆。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多为偶然发现,肿块1.0-2.0厘米,圆形或椭圆形,特点是边界清楚、表现光滑,活动度好,与皮肤无粘连,生长缓慢。X线片可见类圆形肿块,边缘光滑,可呈分叶状,部分腺瘤可发生钙化,与乳腺癌不同的是,腺瘤的钙化较粗大,呈环状、块状或斑点状,乳腺癌的钙化为沙粒状、针尖状。CT增强后可见腺瘤呈均匀性增强,较大的腺瘤可有边缘增强,这种情况易误诊为乳腺癌。乳腺癌超声所见肿块内部及周边无明显彩色血流显示。
3.乳腺囊性增生病:好发于40岁前后的妇女,以乳腺腺体增生和结节为主,部分可以发生癌变。大约10%-25%合并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也有棕色,少数为血性,一般医生对乳头溢液都比较重视,做病理检查是进一步诊断的好办法。本病必须经病理诊断才能确诊,对其中活跃增生的乳头状瘤病和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尤其警惕,癌变机会较大,必要时做病变区域活检。
4.肉芽肿性乳腺炎:是良性病,少见,易误诊为乳腺癌,以乳腺肿块为主,绝大多数有产后急性乳腺炎病史,发病多在哺乳后期或断乳后不久,肿物呈实性、硬韧、边界不清。X线片及液晶热图检查易误诊为恶性。
5.乳腺脂肪组织坏死:好发于中老年,以肥胖、大乳房者为多。发现肿物,多小于2.0厘米,质硬,边界不清,约半数表皮发红,并有粘连,局部表现非常类似乳腺癌,确诊必须依靠病理检查,镜下可见脂肪组织坏死,还有不同阶段的反应性结缔组织增生、炎性组织浸润和异物反应等。主要鉴别分析如下:①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本病肿块一般较硬,形态不规则,酷似乳腺癌。一般在临床上分2型:腺体外型,表浅,位于乳腺的皮下,形态不规则,有炎性改变,易诊断为乳腺结核;腺体内型,肿块位于乳腺实质内,缺乏特征,易被误诊为乳腺癌。②缺乏有效的辅助检查,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肿块位于皮下,且肿块不见增长或有缩小情形,并乳腺有外伤史。转移淋巴结应做切除活检。
6.乳腺结核:乳腺结核的症状总是局限在局部,很少有结核病变的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多位于外上象限,以一侧者居多,双侧性少见,初起时多为孤立结节,边界不清,发展缓慢,逐渐形成一至数个肿块,触痛不明显。某些硬化型乳房结核,多见于老年人。病灶区纤维组织过度增生,引起乳房皮肤硬化,则造成乳房变形,乳头内陷,可与乳腺癌混淆。多数有患侧淋巴结肿大。乳腺结核的症状跟乳腺癌易混淆,特别是早期症状,检查不清楚的话,常常会导致医治错误,一般乳腺结核的患者多有结核病史,这就要医生在询问病史的时候,仔细认真。患者对自己所患的疾病不能隐藏,可能正是因为你的隐藏,才使得疾病治疗走偏。只要患者做个结核菌素的实验,一般能够查出来。
7.乳腺导管扩张症:本病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多发生在37-50岁中年妇女。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可内陷,极似乳腺癌。以下各点可与乳腺癌鉴别:(1)病人年龄较轻,多在40岁左右。(2)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或脓性,少数也可为血性。(3)乳头或乳晕下有时可触到增粗的乳管。(4)乳房肿块多位于乳晕周围,伴有疼痛,与大导管关系密切。(5)乳腺有炎性表现或有炎症病史及哺乳障碍史,乳房肿块可有缩小或增大的情形。(6)乳管造影可显示导管扩张。(7)乳头溢液有大量的炎细胞。(8)乳腺肿块穿刺可见大量炎细胞或脓细胞。⑨腋窝淋巴结肿大,质较软并有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