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胆固醇危害 任重道远

标签:
摩尔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报告单健康 |
分类: 养生保健 |
我国目前心血管患者已达2.3亿,也就是说在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患有心血管疾病。研究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累积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高胆固醇给心血管疾病带来的威胁极大,对我们的生存和健康造成明显危害,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给予特别关注。
研究表明,血浆中的胆固醇有好坏之分。好胆固醇也就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可以将过多的胆固醇从动脉粥样斑块中运回肝脏。而坏胆固醇也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则是导致冠心病、心梗和中风的罪魁祸首。首先,低密度脂蛋白携带大量的胆固醇进入损伤的血管内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往往是由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吸烟等原因引起的。坏胆固醇进入内皮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天长日久斑块堆积使血管腔变的狭窄,一旦破裂还会彻底堵死血管管腔。动脉粥样斑块为什么会形成,其复杂的机制目前虽不是很清楚,但其核心的危险因素就是胆固醇堆积,所以必须通过控制胆固醇来防治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疾病——比如脑卒中、心肌梗死等。
胆固醇目标值因人而异 分层管理很必要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最常接触到胆固醇这个生化指标的地方是血脂检验报告单,而在这样一个报告单中,所有人的胆固醇正常值参考范围都是相同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是否患有疾病不同,所以胆固醇的目标值也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是冠心病、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那么他出现心脑血管事件、再发心梗、中风等的危险程度就远远高于其它的人。比如在同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上,一个做了搭桥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与一个健康人相比,前者的危险就要大得多,因为搭桥之后更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会突然猝死。而平时健康的人,他的风险就相对要小得多。所以专家认为,所谓的胆固醇水平正常值,并不能在所有的人身上“一刀切”。胆固醇目标值应因人而异。健康人、病人和不同病人之间的标准都应该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即使是胆固醇的目标值相同,但对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患者以及平时吸烟、酗酒、肥胖以及有家族危险史的人其危险程度就会大得多。
为此病人应根据血脂检验报告单选择适合自己的胆固醇控制水平,这是分层管理的基础。医生也要对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采取药物治疗并结合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协同配合,才能取得较理想的功效。
在传统的血脂检验报告单上,如果总胆固醇超过5.18毫摩尔/升这个标准值,就会出现箭头指示。而现在则主张分为四个层次来管理。对于极高危人群(已发生过心肌梗死,并伴有不稳定心绞痛,或合并有糖尿病者)来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应控制在2.07毫摩尔/升以下;一般高危人群(患冠心病但平时血管比较稳定,或10年危险性大于10%~15%)要控制在2.59毫摩尔/升以下;中危人群(没患冠心病,但患有高血压,或有家族史,或身体肥胖,或有吸烟等不良嗜好,10年危险性为10%~15%)要控制在3.37毫摩尔/升以下;低危人群(10年危险性小于5%)则应控制在4.14毫摩尔/升以下。每一个中老年人特别是已患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者)或中风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吸烟者;有心梗或中风家族史者;绝经后女性; 45岁以上男性等极高危与高危人群都应长期关注血脂异常情况与自己的胆固醇水平。
目前国内外都在提倡胆固醇水平分层达标。对于医院来说,传统的血脂检验报告单已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的胆固醇水平。现在国内很多家医院都在进行报告单改革,尝试将危险因素作为重要参考一同加入报告单内,让医生能够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水平对患者采取更适合、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患者来说。报告单增加了危险因素水平提示,也能提高对所患疾病的认识,并根据自身所存在的危险因素,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措施控制自己体内的胆固醇水平,维护血管健康。
在现有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药物中,被证实疗效最好、也是最得到认可的就是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能够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使动脉硬化斑块稳定、甚至是变小,防止“火山爆发”,从而可以减少心梗和中风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总的死亡率。
健康生活方式要点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降低胆固醇最重要最基础的方法就是要保持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专家认为,其中尤以迈开腿、管住嘴、不抽烟和保持平和乐观的良好心态最为重要。
迈开腿
管住嘴
戒烟酒
调精神
此外,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少熬夜,也是非常重要的。总之,加强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控制体重,防止肥胖,关注胆固醇的水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是医生和患者都应重视的一项长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