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两用说生姜

标签:
李时珍生姜挥发油长沙马王堆汉墓健康指南健康 |
《本草纲目》载:“生姜之用有四:制半夏、厚朴之毒,一也;发散风寒,二也;与枣同用,辛温益脾胃元气,温中去湿,三也;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四也。”还,能行阳、散气,有“口区家圣药”之誉。宋王安石《字说》:“能强御百邪,故谓之”。李时珍说:“姜宜原湿沙地。四月取母姜种之。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芦,而叶稍阔似竹叶。对生,叶亦辛香。立秋前后,新芽顿长,如列指状,采食无筋,谓之无姜。秋分后者次之,霜后即老矣。性恶湿洳而畏日,故秋热则无姜。”
生姜除含挥发油、姜辣素、姜酮、姜烯酮、生姜醇、姜烯酚、天门冬素、谷氨酸、甘氨酸、淀粉外,还含有蛋白质、糖、维生素及植物杀菌素、油树脂等,是一种具有特殊保健和治病功效的食用蔬菜。其中,挥发油、姜辣素具有发汗作用,服用后全身有温热感,随即出汗,故风寒表证,恶寒无汗,全身酸痛,头痛,口淡无味,苔白者常食用为佳。姜辣素对心脏和血管有刺激作用,能使心跳加快,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快,使全身产生温热的感觉;同时可促使汗毛孔张开,排出汗液,带走多余的热量;还能刺激人舌上的味觉神经,作用于胃感受器,促使胃肠道充血,增加消化道正常蠕动,促使消化液分泌,起到健胃止呕的作用。此外,生姜所含的姜酮、姜烯酮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有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还证明,生姜醇能兴奋中枢神经,促进抗体和巨噬细胞形成;姜烯酚有镇静作用;挥发油可促进平滑肌松弛。
民间谚语称“冬吃生姜,不怕风霜”,“晚吃萝卜早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早吃三片姜,赛过喝参汤”。可见姜的功用早已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在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中就有姜作为随葬物。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很多方剂使用生姜。姜的应用源远流长。《别录》载:“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随息居饮食谱》载:“姜辛热、散风寒、温中、去痰湿、止呕、定痛、消胀杀虫。”《本草从新》载:“姜汁开痰,治噎嗝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擦冻耳,煨姜,和中止呕。”《中药大词典》载:“能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风寒感冒、呕吐、痰饮、哮咳、胀满、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其实,“冬吃萝卜夏吃姜”这种说法未必全对。
一方面,夏季吃姜的确有很多好处:
另一方面,从四季气候的角度来看,一般在冬天多吃生姜是较为适宜的。冬天气候寒冷,生姜温阳散寒,能帮助人体抵御寒邪。中医认为,生姜其味辛、性微温,人肺、胃、脾三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散寒、和胃止呕的作用,临床上用来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痰饮咳喘、脘腹胀满、泄泻等往往在冬季发作的病症。所以日常生活中,尤其在冬天常食生姜既能温中开胃,又能使菜香味美,而且还有很好的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