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善调饮食祛暑邪

(2012-07-16 11:41:39)
标签:

健康指南

保健

夏季

饮食

杂谈

分类: 养生保健

    炎热的夏天里,暑气蒸腾,出汗成为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体内津液的丧失,如不及时补充,会影响脾胃的功能,出现口渴、讷呆、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等盛夏特有的体症。中医认为,夏季暑邪正盛,而老年人气血不足,所以很容易受到暑邪侵害出现发热、心烦、心慌气短、疲乏等症状。家庭可采用茶露浆粥等形式,药食结合来防治暑热。所谓“三伏”是把一年内最热的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即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第一个顺序10天是初伏;第2个顺序10天是中伏;立秋于第1个庚日算起,往后顺序的10天是末伏,从初伏到中伏一般是10日,而中伏到末伏,有时是10日,有时是20日。防暑热袭人是最好的保健,因而这段时间的汤水应以消暑清热、健脾利水为主:

 

    丝瓜花绿豆饮

    取绿豆50-80克,加水一大碗煮熟,将绿豆捞出,再加入新鲜丝瓜花10朵,煮沸即可。此方民间流传已久,每日常饮汤汁,连饮2日为1疗程。具有清热解暑功效。特别适用于暑风病症。

 

    绿豆粥

    将绿豆60克洗净浸泡半日,与100克淘洗干净的粳米共煮成粥。此方源于《普济方》,一般可作夏季早晚餐食用。具有止烦渴、解热毒、防水肿之功效,适用于暑热烦渴,老年浮肿等病症,常食亦有预防中暑作用。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莲叶汤

    取莲叶梗30克,新嫩柳叶6克,葛根6克,扁豆15克同放锅中,加水3大碗煎煮至只余1碗汁为止。盛夏日服2次。具有清热毒、止头痛之功效。适用于身热烦渴、头晕目眩、四肢抽搐等暑风病症患者

 

    荷叶粥

    将新鲜荷叶两张洗净后煎汤,去渣留汤,加入150克左右粳米煮粥,粥熟后加入适量砂糖调味。此方源于《饮食治疗指南》,一般作为盛夏早晚餐食用,温服。具有解暑热、疗水肿、散淤血、降血压功效。适用于夏季暑热引起的胸闷烦渴、头晕目眩及水肿病、高血压病。

 

    乌梅汤

    取适量乌梅在锅内煮汤,汤好后加入砂糖搅匀调味,静置放凉。此方民间经常使用,暑热时作为饮料随时饮用,连饮2日为1疗程。具有清神爽气、解烦渴、解热毒功效。适用于伤暑引起的头晕、四肢乏力患者。

 

    石膏绿豆粥

    将新鲜竹叶30片与新鲜芦根100克洗净,加40克石膏煎煮,弃渣留计,加入30克浸泡半日的绿豆和100克淘洗干净的粳米共煮成粥,粥熟后加入适量白砂糖搅匀调味。此方源于《食疗百味》,温热服食,早晚各服1次。具有生津益气、清热解暑之功效。适用于高热心烦;头痛多汗、口渴气粗中暑患者。脾胃虚或有内伤病人忌用。

 

    藿香粥

    取100克粳米淘洗干净,加水煮粥,九成熟时加入10克藿香末,用小火继续煮至粥熟,停火煨2分钟即可。如用新鲜藿香,宜先去根茎及花蕊,捣烂后将汁加入粥中。此粥宜温服,早晚各1次,连服3日为1疗程。具有清热解毒、养气润牌之功效。适用于暑湿困脾而导致的眼花耳鸣、头重胸闷、汗出无力病症。

 

    石膏粥

    将生石膏100克捣碎,放入砂锅中煎煮,去渣留汁,加入淘洗干净的粳米60克煮成稀粥。此方源于《太平圣惠方》》,温热服食,早晚餐各1次。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功效。适用于高热不退、暑入阳明患者。脾胃虚弱及有内伤者忌用。   

 

    蜂蜜绿茶饮

    蜂蜜20克,绿茶1克放入杯中,加适量开水,浸泡5分钟后饮用。日服2剂,随时饮用,连饮2日为1疗程。具有清热止渴、润脾益气功效。适用于伤暑引发的头痛晕眩、口渴气粗、舌干病症。

 

    地黄雪梨粥

    取莲子心3克,连心麦冬5克,竹叶卷心20支,灯芯草2支混合共煎,弃渣留汁;雪梨1只去皮后捣烂取汁;20克粳米淘洗干净后煮粥,水沸后加入药汁、50毫升生地黄汁,再煮一会后加入梨汁,粥熟后加入适量白砂糖搅匀调味即可。此方源于《食疗百味》,日服2-3次。具有清心凉营功效。适用于伏暑发热日轻夜重、心烦不寐、体倦乏力患者。暑湿盛、胸闷厌食、脾胃虚患者忌用。

 

    冬瓜汁

    冬瓜1个,洗净去瓤,切成小块,捣烂挤汁。或改用鲜藕挤汁亦可。尽量多饮。具有解热毒、清神去痛功效。适用于暑风引起的四肢抽搐、头晕目眩、神志不清等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