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2023-07-11 16:08:53)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北。南朝宋时,沈庆之攻竟陵王诞时所筑之弩台,后来陈朝名将吴明彻围攻北齐敬子猷,增筑以射城内,故名。唐代白居易《隋堤柳》诗:“土坟数尺何处葬,吴公台下多悲风。”。
这首《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吊古思乡,有感而发。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首联化用南北朝时庾信的《枯树赋》中的“摇落”,
“桓大司马(桓温)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登上吴公台,看到秋风瑟瑟,树叶飘零,不由得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吴公台上的山野寺庙人迹稀少,远处峰峦叠嶂,山重水复,云雾缭绕,家乡缥缈,山水隔断,因此有深远之感。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吴公台上还遗存着古代堡垒,夕阳沿着颓废的墙垣缓缓落下,山林中响起了寺庙的击磬的声音,给人一种寂寥和空旷的感觉,秋风中自然传来阵阵寒意,犹如随着钟磬之声逐渐弥漫着山林。此联对仗工整,沉博绝丽,深邃隽永,尤其是“依”和“满”二字传神而凝练,意犹未尽,余音绕梁。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尾联感慨物是人非,古代的战场成了如今荒废的墙垣旧垒和山野古寺,唯独长江之水,一直在滚滚流淌。
诗人从秋日登台,远眺故乡,夕阳西照,野寺磬鸣,到吊古思今,莫不感慨世事变幻,古今兴废,物是人非,如今又是战事频仍,寄居他乡,有家不能归,空旷、苍凉、寂寥、惆怅,处处流露出悲秋思乡之情,洗练简约,意境深邃,极富艺术感染力,堪称刘长卿五言代表作之一。
【全诗鉴赏】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流
寓江南,秋日登临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吴公台本为南朝宋时沈庆之攻竟陵王诞时所筑之弩台,后来陈朝名将吴明彻围攻北齐敬子猷,增筑以射城内,因以得名。诗题所言“吴公台上寺”,当为绕台所建的寺庙。
末联抒发今昔之感。吴公台本为南朝旧台,登上吴公台,作者不由想 到南朝旧事,昔日多少风流人物、繁华景象,早已顺水东流,只有那滚滚江
水,依旧奔腾不息。这使作者不由涌起强烈的兴亡之感,心情“惆怅”不
已。联系时代背景,这其中或许还包含着对李唐王朝命运的担忧。
后一篇:袁宏道《答梅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