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234-235)玉[唐]李峤

(2023-03-29 09:10:41)

[唐]李峤

映石先过魏,连城欲向秦。

洛阳陪胜友,燕赵类佳人。

方水晴虹媚,常山瑞马新。

徒为卞和识,不遇楚王珍。

学弟浴火成诗问:老师,这首诗里都用了什么典故呢?我看不是很懂。

钟振振答:

这首咏物诗咏的是“玉”,用的典故都与玉相关。

(1)映石先过魏

“映石”,日本宽政至文化间本《李峤杂咏》卷下作“映庑”,是。

战国·尹文《尹文子》曰:“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殃可消。’于是遽而弃于远野。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而立:‘敢贺王!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王问价。玉工曰:‘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

其大意是说:魏国有个农夫,在野外耕地时,得到了一块直径一尺(约合今23厘米)的宝玉,却不知道是玉。他把这事告诉了邻居。邻居想用诡诈的伎俩得到这块玉,于是对农夫说:“这是块妖石,留着它对您家不利。不如把它放回原处去。’农夫尽管拿不定主意,但还是把玉拿回家,放在廊屋里。当天夜里,玉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房间。农夫全家大为恐惧,又把这事告诉了邻居。邻居说:“这就是妖怪的表现。赶紧扔了它,灾祸就可以消除。”于是农夫慌急慌忙地把玉扔到了远处的野地里。没多久,邻居便把玉偷走,献给了魏王。魏王召玉工来鉴定这块玉。玉工看到玉后,朝魏王拜了两拜,站起身来说:“小臣斗胆祝贺大王!大王得到的这块玉是天下之宝,小臣从来没见过的。”魏王问这玉的价位。玉工说:“这是无价之宝。拿五座城来,也只好看一眼罢了。”魏王听了大喜,立即赏赐献玉者千两黄金,并让他长期领取上大夫级别的俸禄。

我为什么以《李峤杂咏》的文本“映庑”为是呢?因为《尹文子》里说到此玉被置于“庑下”,其夜“明光照一室”。“映”,义同“照”。这样,诗句与原典的贴合度较高。如作“映石”,就不知所云了。

(2)连城欲向秦

《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下文便是大家所熟知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不必赘引了。

此典,后人诗中屡用之,且多以“连城”称此玉璧。如晋·张载《拟四愁诗》四首其二曰:“佳人遗我云中翮,何以赠之连城璧。”卢谌《览古诗》曰:“赵氏有和璧,天下无不传。秦人来求市,厥价徒空言。……蔺生在下位,缪子称其贤。奉辞驰出境,伏轼径入关。秦王御殿坐,赵使拥节前。挥袂睨金柱,身玉要俱捐。连城既伪往,荆玉亦真还。”又,北齐·萧悫《和崔侍中从驾经山寺诗》曰:“自嗤非照庑,何以继连城。”此例将魏之“照庑玉”与赵之“连城璧”串用,实开李峤此诗之先。又,北周·庾信《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十五曰:“六国始咆哮,纵横未定交。欲竞连城玉,翻征缩酒茅。”南朝陈·张正见《关山月》诗曰:“晕逐连城璧,轮随出塞车。”隋·岑德润《赋得临阶危石诗》曰:“楚人终不识,徒自蕴连城。”皆是其例。

(3)洛阳陪胜友

此句,日本宽政至文化间本《李峤杂咏》卷下作“洛京连胜友”。

“洛阳”与“洛京”,文字小异,文义则相同。

洛阳是西晋的京城。西晋时,京城聚集的贵族里,“帅哥”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几位,号称“玉人”“璧人”“连璧”。他们分别是:

卫玠。南朝宋·刘义庆等《世说新语》卷下之上《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条,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卫玠别传》曰:“玠在群伍之中,寔有异人之望。龆龀时乘白羊车于洛阳市上,咸曰:‘谁家璧人?’于是家门州党号为‘璧人’。”又,《晋书》卷三六《卫玠传》曰:“玠字叔宝,年五岁,风神秀异。……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俊爽有风姿,每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玠妻父乐广,有海内重名,议者以为‘妇公冰清,女婿玉润’。”

裴楷。《世说新语·容止》曰:“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又,《晋书》卷三五《裴楷传》曰:“楷风神高迈,容仪俊爽,博涉群书,特精理义,时人谓之‘玉人’,又称‘见裴叔则如近玉山,映照人也’。”

夏侯湛、潘岳。《世说新语·容止》曰:“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又,《晋书》卷五五《夏侯湛传》曰:“湛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构新词,而美容观,与潘岳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都谓之‘连璧’。”

(4)燕赵类佳人

汉·佚名《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曰:“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类”,即“类比”之义。

(5)方水晴虹媚

“方水”,日本宽政至文化间本《李峤杂咏》卷下作“芳圻”。

战国·尸佼《尸子》曰:“凡水,其方折者有玉,其圆折者有珠。”(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水部》上《总载水》引)

汉·刘安《淮南子》卷四《墬形训》亦曰:“水圆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

按,“方水”即方折之水,拐弯处近似直角的河流。《李峤杂咏》作“芳圻”,应是传抄者所见本“方水”作“方折”,不明其义,误以为二字皆讹,故臆改。

又,《礼记·聘义》载孔子曰“(玉)气如白虹”。

(6)常山瑞马新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四载:“晋永嘉元年,车骑大将军东瀛王司马腾字元迈,自并州迁镇邺,行次真定,时久积雪,而当其门前方十数步独液不积。腾怪而掘之,得玉马高尺许,口齿皆缺。腾以为‘马’者国姓,称吉祥焉。”

又,南朝齐·臧荣绪《晋书》载:“新蔡王腾,发于并州,于常山之真定县,遇天大雪。平地数丈,雪融不积。腾怪而使掘之,得玉马,高尺许,上表献之。”(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天部》下《雪》引)

又,南朝梁·沈约《宋书》卷三一《五行志》二载:“晋车骑大将军东嬴王腾自并州迁镇邺,行次真定。时久积雪,而当门前方数尺独消释,腾怪而掘之,得玉马高尺许,口齿缺。腾以‘马’者国姓,上送之以为瑞。”

又,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二八《五行志》中所载,文字与沈约《宋书·五行志》全同,似即从《宋书》抄出。又卷三七《宗室传》载:“(司马)腾发并州,次于真定。值大雪,平地数尺,营门前方数丈雪融不积,腾怪而掘之,得玉马,高尺许,表献之。”

按,晋·司马腾,始封东嬴公,非“东瀛王”或“东嬴王”。曾任宁北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晋怀帝永嘉初,迁车骑将军,都督邺城守诸军事,镇邺。改封新蔡王。

“常山”,即常山郡(今河北石家庄一带)。“真定”(今河北正定)为常山郡属县。

(7)徒为卞和识,不遇楚王珍

《韩非子·和氏》曰:“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汉·邹阳狱中上梁孝王书曰:“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

总结:李峤此诗中所用的典故,主要就是这些。其中实写之“玉”,有“魏田父所得径尺宝玉”“和氏璧”“司马腾所得玉马”,凡三事;泛称之“玉”,有“方水玉气为虹”一事;虚拟之“玉”有“洛阳玉人”“燕赵佳人”,凡二事。有总说,有分说;有实写,有虚写。笔法参差错落,变幻不居,技术甚是娴熟。然而,病在咏物而止于物,别无意义可言。形而下以观之,诚然言之有“物”;形而上以观之,却是“言之无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