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015-01-26 09:50:05)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释义】孔子说:“观察一个人的动机,要看他采取的方法,了解他安心做什么。若此,这个人还怎么隐瞒得了呢?怎么隐瞒得了呢?。”

所以:以,欲也,动机。所由:由,迪也,道路。所安:安,居也,归宿,目的。廋:藏匿。

【辜铭鸿】孔子说:“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发现他的动机,了解他的嗜好,那么他还能掩饰住自己吗?他怎么能让人看不透呢?”

【译】孔子说:“看他当前所作所为,考察他过去的历史,再研究他的动机和嗜好,那么,这个人怎能掩盖他的真面目呢?这人怎能掩盖他的真面目呢?”
【评】孔子说:“看他的所作所为,观察他做事的由来,了解他内心所关注的。 他还能藏到哪里去啊?他还能藏到哪里去啊?”  

  本章讲述的是孔子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方式。他的方式分为三步,且三步层层推进:首先,看他的行为举止。然后,看他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举止,是为了取悦于人,还是发自内心?最后,洞察他内心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这样一来,他就是想伪装也无法。  这一方式值得管理者们学习和参考。我们往往轻信于一个人的表象,因为他的某个行为而任命他担任更为重要的职位。孔子告诉我们,了解一个人绝不能够仅仅根据他表现出来的行为,还要挖掘他内心之中真实的想法。  有很多人为了取悦上司,在上司面前总是展现出自身最佳的状态,上司不在时,却变得游手好闲,极度不负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企业中,管理者在与不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况:管理者在时,员工们工作认真负责,效率很高;管理者不在时,员工们都疏于职守,效率立时下降。我们考验管理者是否杰出有一个异常简单的方法:请他离开企业三天,看一看他所领导的企业经营是否能够保持以往的状态。大多数管理者无法通过这一考核。  行动指南:  对员工的评价不能停留在表象上,需要学习孔子的三步法:  第一,观察他们的工作状态,既要正面进行观察,又要采取其他的方式进行观察,“退后省其私”。  第二,了解良好工作状态背后的原因,是为了获得升职的机会?还是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工作?抑或是为了取悦上司?  第三,洞察他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希望工作能够为他们带来什么?是美好的人生?还是荣誉?  一旦你这样了解过你的下属,你会发现管理将变得异常轻松,因为你已经知道如何为他们安排一份适合的工作了。而这正是管理最大的难题。

附】

       孔子在这里讲的是观察人的道理。怎样考察一个人的品行、才干、能力?孔子说要“视其所以”,看他的动机、目的;“观其所由”,看他的来源,整个行动的经过;“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作人是安于什么?孔子以这三点观察人,所以他说:“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个“廋”是藏匿的意思。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三个要点去观察人,就没什么可藏匿的了。看任何一个人作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前者属思想方面,后面属行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是安于逸乐,还是安于贫困,安于平淡。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孔子曾经说过:“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人、有贤者,只有能够鉴别这五类人,才可算得上真正掌握了治人之道。”如何鉴别呢?孔子认为就是要掌握上面这三个知人励品的要点。简单地看,这三点似乎平常,其实这三点涵盖着对一个人行为动机、目的,行为的整个过程,以及这个人平常的业余爱好、兴趣、涵养整体的观察,即既要重视从显性的行为,又要从隐性的思想,“全方位”地考察一个人,方能把一个人看清看透。
       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而人与人之间又有着不少差异,即使作为一种人才,也是参差不齐的,单纯从某一方面看是很难看准的。但是人再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再大,也逃不脱孔子上面指出的三个方面。孔子提出的“知人励品”的三条途径是非常厉害的,所以在料材核能过程中,按照孔子这种主张,注意全方位考察,历来被为政者、用人者所重视。
赵又春文

 此章头一句,杨伯峻认为其中的“以”字通“与”,所以他译作“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我以为,这样理解的“所以”,同“所由”、“所安”的内容相去太远,后二者又很相近,三者并列着说,很不恰当。李泽厚则采用朱熹的观点:“以,为也”,译作“看他的所作所为”。这理解比杨译要好一些,但却使得接下说“观其所由”显得不合适了,因为“所由”既是指“由来始末”(按李译),同“所作所为”就要么重复,要么是全体和部分的关系,也不好并列着说。傅佩荣译作“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更显不妥:“所以”不会是指“正在做的事”,人家正在做的事,你也看不明白的,“视”更没有“看明白”的意思。

 凭着末了重复两句“人焉廋哉”,可知这一章是讲识人之法(“廋”是隐藏义),李零概括为“由现在逆溯过去,顺推将来”法,说:“‘视’是看;‘观’是粗看,看全景;‘察’是细看,看细节。三个字,都是察看的意思。‘所以’,是现在怎么样。‘所由’,是过去怎么样。所安,是将来怎么样。合起来,是说知人要知根知底,有彻头彻尾的了解。”傅佩荣也说:“视、观、察:三者都是由我去看人,看的方法是要明白、清楚、仔细;看的对象是他现在、过去、未来的表现。”他俩这说法基本上是因袭前人的观点,但并未说到“点子”上。

 我的理解是:这里的视、观、察三个字,确实都是察看的意思,就是说,从理解文义说,不必追问三者的区别,都重在看到的结果。“所以”、“所由”、“所安”作为“察看”的宾语、受事,其排列顺序也确有个讲究,但不是着眼于现在、过去,将来三个时间,而是依次指人的行为目的(亦即居心、动机,也可以说是原因——“目的因”)、手段(也就是行事方式、途径)和结果(行为对行为者自己产生的结果,也就是他对自己行为造成的客观结果的心理反应)。——“以”有“根据”义,故可用来表示人的行为的原因、动机(《诗·国风·邶风》:“何以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故“所以”是指谓“他这样做的居心、动机”,也即“所要达到的目的”。接下的“所由”,是指“为达到这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方法”(“由”的基本意思就是“经由”、“凭借”),讲了行事的原因、目的后,接着讲手段、方法,极其自然,很合逻辑。最后的“所安”,字面义是“感到安心之点”,同时暗示了“不安心”所在。所以这一章是说,分析了某人行事的动机、目的,和采用的方法、手段,以及他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心理反应,即他高兴的和不满意的各是什么之后,他是一个什么人就十分清楚了,他再也隐藏不了他的真面目了。

 还有一条思路可以达到对此章的上述理解。孔子心中的人的真面目,是从道德上说的,所以必是指人心的仁不仁、善不善,因而一定表现在一事当前,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上,也即目的、动机上。但人的目的、动机是看不到的,坏人也总说他居心善良、动机纯正。为了发现某人行为的动机,只能看他的实际行为表现,因为他的目的必须通过实际行为来实现,他的全部行为都是他实现目的的手段,是他的内在动机的外在表现。但是,仅仅通过对一个人的实际行为的分析而认定他的动机、目的,并不一定准确,因为目的虽然对手段的选择具有决定作用,但由于认识的局限,人难免错选了手段,亦即犯错误。事实上,坏人就常常用“好心办坏事”作辩护,以继续隐藏他的罪恶目的。因此,还要进一步观察,看他对行为结果的态度怎样,若是明明出现了损害他人、众人利益的不良结果,他竟心安理得,毫无愧意,甚至心存喜悦,洋洋得意,相反,结果若是于人、于众有利,他反而不高兴,怏怏然,悻悻然,那么,他原初的目的就再也掩盖不了了,他就再没有任何遁词借口了,“人焉廋哉”了!”

 体认到“视、观、察”三个字在这里的区别,对于准确理解本章当然也是有意义的。“视”是最一般意义的“看”,且带有“去看”的指令意味,所以头句“视其所以”是重点、落脚点,等于说“要识别某人的真面目,就要去了解他行事的动机、目的”;后两句则是教诲“如何看出他的动机、目的”:“观”有“辨别、鉴定”的意思,所以第二句“观其所由”带有“要看清楚,可不要冤枉了人”的警告;“察”有“仔细看,不要忽略了细节”的意思,人的“所安”,自然是要细看才能看得出的,故第三句说“察其所安”。孔子用词是多么严谨,多么准确啊!

 这一章对于了解孔子的伦理思想和他的思想方法,很有资料价值,按传统理解,这种价值就凸显不出来了。

【链接】

  近代湘学创始人、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是一位知人、爱才的人,其门下培养出一大批文武人才。他曾经花费大量笔墨,论述人才层次、特征、考察方法等,特别是他的“知人八法”:判断一个人是否表里如一、从表情考察内心世界、从表面特征判断人的声望、判断模棱两可的方法、观其敬爱识其前途、从情绪上察人心胸、从缺点反观优点、从聪明看成就。同时他还指出“知人”过程中常见的错误,诸如,以己观人、只凭第一印象、只凭个人好恶、只凭志向、重早慧轻晚成、只凭地位财势等等,如此透过现象观本质,不乏真知灼见。这是居于高位而知人善任开创一代中兴事功的例子。
        诸葛亮的《将苑》中说:“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辞辩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翻译成白话就是:“一是通过考察他面对是非的抉择来看他的志向;二是通过辩论诘难来看他的应变能力;三是向他咨询计谋以观察他的见识;四是告诉他祸难以观察他是否勇敢;五是让他喝醉以观他的本性;六是以利益引诱以看他是否廉洁;七是与他相约合作,看他是否守信用。”从古至今,从“义利”二字每每是考察人性的试金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