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2015-01-26 10:47:56)
标签:
文化 |
【注释】
①存:察。
【附】钟葵:胸中正则眸子瞭 胸中不正眸子眊
行为知人
韩信分析项羽:匹夫之勇
韩信和陈平都曾追随过项羽,但项羽根本就没把他们放在眼里。听说刘邦能用人,先后投奔到刘邦阵营,经过萧何和魏无知的推荐,他们都受到刘邦的重用。
当刘邦问韩信和陈平有何奇谋妙计能够战胜项羽时,他们分析了项羽的为人和性格。韩信说:“项王之为人也,……喑呜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诸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饮食;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所谓“喑呜叱咤,千人皆废”,就是说项羽一声怒吼有如晴天霹雳,令所有人都怕了他。“印刓敝,忍不能予”是说项羽迟迟不肯给功臣封爵,刻好的印章都已经磨损了,还舍不得给功臣。“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是指项羽不懂地理,不选西安而选彭城做首都。“义帝”是指楚怀王,当初,楚怀王与项羽刘邦等人约好:“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结果刘邦先入定关中,项羽却不认账,自立为西楚霸王,把义帝赶到江南,把刘邦赶到巴蜀地区,把土地肥沃、经济富裕的地区都分给了自己的亲信,使天下人对他大失所望。
性格知人
陈平分析项羽:项王为人
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刘邦对陈平说:“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说:“项羽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亚父”即范增,陈平认为项羽的性格嫉妒人,很容易听信谗言,如果用反间计,令项羽对范增、钟离眛、龙且、周殷等人起疑心,使其内部分崩离析,就有机会打败项羽。
刘邦觉得陈平的计谋可用,“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手中有这些黄金,便在楚军中收买了很多人,然后叫这些人到处讲:“钟离眛等将领跟随项王南征北战,立下了这么多战功,但一直都没有‘裂地而王’,听说他们想和刘邦联合起来,消灭项羽一起把他的地给分了。”这句很快就传到项羽的耳朵,他果然不信钟离眛等人,后来陈平又通过接待项羽的使者离间范增和项羽,项羽对范增也起了疑心,范增一气之下告老还乡,但还没有回到彭城,就“疽发背而死”。
相貌知人
《史记》记载项羽:身长八尺
《史记》记载,项羽身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不但如此,项羽天生异禀,与古代圣人舜都有“目重瞳子”的异相,“重瞳”就是一只眼睛有两个瞳孔。因为舜和项羽都有这一特征,所以司马迁认为项羽有可能是舜的后裔。但另一方面司马迁又深感怀疑,因舜以仁孝著称,而项羽却天性残暴。司马迁这样批评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智鉴篇
孟子通过观察眼神判断人的善恶邪正:胸中正则眸子瞭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之窗”,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可以通过眼神来认识人。在历史上,最早提出“眸子不能掩其恶”的是孟子。
《孟子·离娄上》有这样一段话: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判断一个人的善恶邪正,最佳的方法是观察他的眼神。假如一个人心中有恶念,他的眼神是掩盖不住的,光明正大的人,他的眼神肯定清莹明亮;如果内心不正直,他的眼神也会昏暗无光。听一个人说话,再观察他的眼神,人怎么还能够隐藏自己呢!”
在这里,孟子指出人的眼神是内心的真实反映,通过仔细观察眸子,可以正确判断人的善恶和邪正。另外,言为心声,认识人时要把人说的话和他当时的眼神结合起来考察,才能真正洞察人的内心世界。
性格特征“著于形容,见乎声色”
原文:五常之别,列为五德。是故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虽体度无穷,犹依乎五质。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征,著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
刘邵《人物志·第一章·第五节》
翻译:人的五行特征的区别,也可以从道德方面表现出来。所以温和、正直、谦虚而果断,是木德的表现;刚强、朴实、宏大而果断,是金德的表现;厚实而严谨、理智而恭敬,是水德的表现;宽厚而严肃、柔和而正直是土德的表现;简明而顺畅、能公开批评人是火德的表现。虽然什么人都有,但都可以用五行、五质、五常等去概括。所以人的刚柔明畅贞固等各种性格特征,都表现在形容、体貌、声音、颜色及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可以与五行之象对应起来。
点评:这一段进一步从道德表现方面分析人的性格特征,认为人的性格虽然千差万别,但其特征无不“著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只要细心观察,就可找到其中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