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寝,卧,睡,眠,寐

(2015-01-25 14:53:20)
       早在200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就已经把“世界睡眠日”( World Sleep Day321)正式引入了中国。由此可见,人们对睡眠尤其是高质量的睡眠越来越重视,拥有优质的睡眠理应成为健康的基础。

      “睡眠”的类动词在古代主要有:睡、觉、瞑(眠)、寝、卧、寤、寐、醒等以及他们之间的组合形式。

        在古汉语里,“睡”与“觉”分别是两个词。

        睡,坐寐也。——《说文》,“睡”的原始义是坐着打瞌睡。

        例如:

        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战国策·秦策》

        孝公既见 卫鞅,语事良久, 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这里的“睡”都是打瞌睡,决非躺在床上睡觉的意思。至于“睡”表示睡觉、睡着的意思,是魏晋以后起的意义。

       “觉”有两音,读jué音当省悟、发觉、启发、使觉悟讲;读jiào音当睡醒讲。

          例如:

         ,悟也。从见,學省声。——《说文》

         上欲起贤,未觉。——《汉书·董卓传》

         觉而之渐台。——《汉书·邓通传》

         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诗经·王风·兔爰》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庄子·齐物论》

          觉见卧闻。——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惟觉时之枕席。——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瞑”、“眠”古代汉语指闭上眼睛,但是不一定睡着。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合目说眠。”《山海经•东山经》:“(余峨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菟(兔),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这里的“眠”,用的就是本义,闭上眼睛是假装死了。

         例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

        ,寐也。——《玉篇》

        吾子有疾,虽不能省视,而竟夕不眠。——《后汉书·第五伦传》

        致命于帝,然后得眠些。——《楚辞·招魂》

       余峨之山有兽焉,见人则眠。——《山海经·东山经》

 “寝”,本义是躺在床上睡觉,或病人躺在床上,可以表示睡着了,也可以表示没有睡着。《战国策;齐策》:“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例如:

       ,卧也。——《说文》

       寝毋伏。——《礼记·曲礼上》

       宰于昼寝。——《论语·公冶长》

       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公羊传·僖公二年》

       暮寝而思之。——《战国策·齐策》

       元济尚寝。——《资治通鉴·唐纪》

       寝必重褥。——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既同寝。——清· 魏禧《大铁椎传》

     从躺在床上睡觉可以引申为“躺卧”。《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言。”由人的躺卧可以引申为动物的躺卧。韩愈《南山诗》:“或覆若曝鳖,或颓若寝兽。”由躺在床上睡觉还可以引申为睡觉的处所。《史记•齐太公世家》:“公与妇人饮酒于檀台,成子迁诸寝。”由睡觉的处所又可以引申为特指埋葬帝王的陵寝。《汉书•韦玄成传》:“又园中各有寝、便殿。”颜师古注:“寝者,陵上正殿,若平生露寝矣。”
 “卧” 会意,从人臣。“臣”是竖立的眼睛。本义:人伏在几案上休息,眼睛呈竖立形。现代汉语则指躺下。

        例如:

       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孟子》。焦循正义:“卧与寝异,寝于床,卧于几。统言之则不别。”

        一生伏案卧。——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弛然而卧。——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卧”,从趴在几案上睡觉可以引申为躺卧在床上睡觉。《史记•田叔列传》:“两人同床卧。”从躺卧在床上睡觉又可以引申为泛指“躺卧”。《宋史•胡宏传》:“太上皇帝劫制于强敌,生往死归,此臣子痛心切骨,卧薪尝胆,宜思所以必报也。”由“躺卧”又可以引申为“平放着”。魏学洢《核舟记》:“舟尾横卧一楫(jí)。”(楫:船桨。)“卧”,从躺在床上睡觉还可以引申为指睡觉的“卧室”。《汉书•韩信传》:“[汉王]自称汉使,驰入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
“寐” 古代汉语指睡着了。“寐”,由躺着并睡着了可以引申为“死”。《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陈死人:死去很久的人。寤:苏醒,复活。)由“死”可以引申为“静谧无声”。刘熙《释名•释姿容》:“寐,谧也,静谧无声也。”
 例如:

         ,卧也。——《说文》

         夙兴夜寐。——《诗·卫风·氓》

         耿耿不寐。——《诗·邶风·柏舟》

         归寝不寐。——《国语·晋语》

         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公羊传·僖公二年》

         门卒方熟寐。——《资治通鉴·唐纪》

        人不寐。——宋· 范仲淹《渔家傲》

       子灿寐而醒。——明· 魏禧《大铁椎传》

       乃悟前狼假寐。——《聊斋志异·狼三则》

  “寤”古代汉语中指睡醒了,通“悟”,理解、明白之义。

        例如:

        ,寐觉而有言曰寤。——《说文》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周南·关雎》

   “醒”本义是“酒醒”,后延伸意思为睡眠状态结束或尚未睡着。

         例如:

         既而儿醒。——《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夫亦醒。

         大儿初醒声。

       现代人常说“睡觉”,即是进入睡眠状态。但在古汉语里,“睡觉”的意思却是睡醒了。

        例如: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唐。白居易《长恨歌》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宋。程颢《偶成》

         快去朝议房里伺候。倘若睡觉,亟来报知,切勿误事。——明。凌蒙初小说《二刻拍案惊奇》

         饱食缓行新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裴度 《凉风亭睡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