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3非欧(Euclid)几何的产生(2)
2025-09-15 08:15:38
标签: 原创科技著作
数学发展简史(石拓/编著)
13.2.3 非欧(Euclid)几何的产生(2)
18世纪末,关于平行公理不能被证明的问题,至少在德国的哥廷根(Gottingen),已经成为了常识。德国数学家高斯(Gauss,公元1777——1855年)也是知道的,但他仍然认为物质空间是欧氏几何(其实不然)。因此,高斯(Gauss)还是试图从其它的假设来证明平行公理,结果他也没有成功。
1813年,高斯(Gauss)开始了他的非欧几何的研究,他先称反欧氏几何,后称非欧几何。高斯(Gauss)相信他的非欧几何与欧氏几何相容,
1817年,高斯(Gauss)在给他的朋友,德国天文学家奥伯特(Olbers,1758——1840年)的信中说,“我越来越相信,我们不能证明欧氏几何具有必然的物理性”。高斯(Gauss)认为,三角形的顶点无论取多远,也就是说,三角形的面积无论多大,其面积可能小于某一个极限,小于的部分就是亏值,并且亏值与面积成正比。为此,高斯(Gauss)他们特意在大地上做实地测量的实验,实验目的在于,证实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否等于180°。
高斯(Gauss)他们把位于德国的布鲁肯山(Brocken)、霍赫海根山(Hohehagen)和英色伯格山(Ineslsberg)三个山峰,作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记为:B,H,I。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是:BH=69km,HI=85km,IB=197km。测量的结果发现,此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将近180°15´´,超出了将近15´´。其实,这个实验的测量值,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测量的误差远不止这些。但是高斯(Gauss)认识到了,三角形内角的变化差距,只有在更大的三角形中才能会明显。
(待续)
13.2.3非欧(Euclid)几何的产生(2)
数学发展简史(石拓/编著)
13.2.3 非欧(Euclid)几何的产生(2)
18世纪末,关于平行公理不能被证明的问题,至少在德国的哥廷根(Gottingen),已经成为了常识。德国数学家高斯(Gauss,公元1777——1855年)也是知道的,但他仍然认为物质空间是欧氏几何(其实不然)。因此,高斯(Gauss)还是试图从其它的假设来证明平行公理,结果他也没有成功。
1813年,高斯(Gauss)开始了他的非欧几何的研究,他先称反欧氏几何,后称非欧几何。高斯(Gauss)相信他的非欧几何与欧氏几何相容,
1817年,高斯(Gauss)在给他的朋友,德国天文学家奥伯特(Olbers,1758——1840年)的信中说,“我越来越相信,我们不能证明欧氏几何具有必然的物理性”。高斯(Gauss)认为,三角形的顶点无论取多远,也就是说,三角形的面积无论多大,其面积可能小于某一个极限,小于的部分就是亏值,并且亏值与面积成正比。为此,高斯(Gauss)他们特意在大地上做实地测量的实验,实验目的在于,证实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否等于180°。
高斯(Gauss)他们把位于德国的布鲁肯山(Brocken)、霍赫海根山(Hohehagen)和英色伯格山(Ineslsberg)三个山峰,作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记为:B,H,I。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是:BH=69km,HI=85km,IB=197km。测量的结果发现,此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将近180°15´´,超出了将近15´´。其实,这个实验的测量值,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测量的误差远不止这些。但是高斯(Gauss)认识到了,三角形内角的变化差距,只有在更大的三角形中才能会明显。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