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帕萨卡利亚”(上)
(2024-12-30 12:40:43)
标签:
文化舞曲键盘变奏版本 |
分类: 鸭绒篇 |
漫话“帕萨卡利亚”(上)
鸭绒25
2024年12月18日
巴黎圣母院在5年之后浴火重生,于2024年12月7日重新开放。在重新开放的庆典仪式上,法国著名的“提琴双杰”——小提琴家雷诺·卡普松和大提琴家戈蒂埃·卡普松兄弟档以二重奏形式演奏了亨德尔的《帕萨卡利亚》。可见,这首乐曲在音乐历史上的地位。
“帕萨卡利亚(Passacaglia)”是一种舞曲形式。最早起源于西班牙,也有说起源于意大利。“Passacaglia”的西班牙语为“Pasacalle”,由“Pasa”和“Calle”合成。“Pasa”为“行走、通过”的意思,“Calle”为“街道”,有“边走边唱”的意思。因此,早期西班牙的“帕萨卡利亚”多用吉它演奏,不受场地限制。说它起源于意大利,是因为世界上第一份“帕萨卡利亚”乐谱是在意大利1606年的文字资料中被发现的。虽然,西班牙有关“帕萨卡利亚”的文字记载比意大利更早,但没有乐谱。17世纪中后期,这种乐曲形式被传至整个欧洲大陆,成为一种键盘乐曲。它的主要音乐结构是在4-8小节固定低音(Bass Ostinato)的重复循环进行中,对音乐主题进行变奏。通常是慢3拍子,小调式。所以,“帕萨拉利亚”不是曲名,而是一种音乐体裁。就像“华尔兹”、“探戈”一样,它并不是某首乐曲的专属标题,而是谁都可以拿它来创作的音乐模式。
历史上,有很多人写过“帕萨卡利亚”乐曲。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英籍德国作曲家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和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他们都是巴洛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和键盘演奏家。因此,“帕萨卡利亚”也可以被看作是巴洛克音乐的代表曲风。亨德尔的“帕萨卡利亚”作品名称是《g小调帕萨卡利亚(Passagalia in g Minor)》,作品编号HWV432,是1720年出版的大键琴(Harpsichord,也称“羽管键琴”)独奏曲集《键盘曲集》第一集中的“g小调第七号组曲(Harpsichord Suite No 7 in g Minor)”的最后一支舞曲。巴赫的《c小调帕萨卡利亚与赋格(Passacaglia and Fugue in c Minor)》,作品编号BWV 582,是巴赫复调音乐创作中的经典之作。此外,德国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的《第四交响曲》末乐章也采用了“帕萨卡利亚”曲式。其他如,贝多芬、克里顿(英国作曲家)等人也用“帕萨卡利亚”写过乐曲。
不过,真正使亨德尔的“帕萨卡利亚”出名的并不是亨德尔自己的那首作品HWV432的《g小调帕萨卡利亚》,而是1887年,由挪威小提琴家约翰·哈尔沃森(Johan Halvorsen,1864年3月15日-1935年12月4日)将其改编成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的《帕萨卡利亚》。又由于中提琴的定弦音和大提琴相同,都是C、G、D、A,区别只是大提琴比中提琴低一个8度,所以,小提琴和中提琴二重奏的《帕萨卡利亚》也经常以小提琴和大提琴二重奏的形式演奏。从此,这首作品的知名度大大增加,成为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并产生了许多种不同配器的改编版本。也因此,它也被称为《哈尔沃森帕萨卡利亚变奏曲》,以区别于亨德尔原创的《g小调帕萨卡利亚》。
提琴二重奏的《帕萨卡利亚》最完美的演绎当属以色列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Itzhak Perlman,1945年8月31日-)和皮恩卡斯·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1948年07月16日-)两人的合作。当然,这只是老鸭的个人审美评价。既不代表世界音乐最高奖项格莱美奖(Grammy Awards)评审的意见,也不代表街头流浪艺人的个人喜好。他俩多次在全球重大音乐演出活动中合作演奏这首二重奏的《帕萨卡利亚》,堪称绝配,难以超越。他们最著名的三个演出版本是,1978年在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的演出(青年版),1997年在以色列的演出(中年版),和2017年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出(老年版)。每次演出间隔20年,以1997年的那次演出最为人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