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帕萨卡利亚”(下)

(2024-12-31 09:37:51)
标签:

文化

舞曲

键盘

变奏

版本

分类: 鸭绒篇

漫话“帕萨卡利亚”(下)

鸭绒25

20241218

 

哈尔沃森的《帕萨卡利亚》在保留了亨德尔版本的调性、调式基础上,强调了乐曲的戏剧性和声部之间的竞技性,速度也略快,使得原曲更具热情和活力。情绪饱满,张力强劲。从开始切分节奏音型以强音奏出的那一刹那,便摄人心魄,一气呵成。直至结束,欲罢不能。不过,哈尔沃森的改编也玩了一个小花招。他以皮卡第三度(Picardy Third的终止式替代了亨德尔原曲的小调式完全终止,使得乐曲在结束的那个和弦音上本来要安静停止的感觉,突然变成了意犹未尽的期待,又或像是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意境。

在调式音乐理论中,乐曲结尾的终止(Final Cadence)如果是以正格终止(Authentic Cadence)的方式结束,最后一个音必须落在该调式的主和弦上。大调的主和弦为大三和弦,小调的主和弦为小三和弦。大、小三和弦的区别是,三个和弦音中间的那个音(三音)和底下的那个音(根音)的关系是大三度的叫“大三和弦”,小三度的叫“小三和弦”。亨德尔的《g小调帕萨卡利亚》为小调式。因此,它的结束音是在主音G上所建立的小三和弦。而哈尔沃森的结束音则将那个G小三和弦中间的降B音升高半音,还原成B音,使之成为G大三和弦。这种在小调乐曲中以主音大三和弦结尾的方式,就叫皮卡第三度,或皮卡第终止(Picardy Cadence。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中,皮卡第三度是很常用的一种变格终止式。它体现了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音乐理解的一种变化。因为之前几个世纪的音乐,主要是纠缠于对宗教或宫廷的严肃赞美和民间诉诸悲情的吟唱。小调音乐是主旋律。从17世纪初开始,人们不再满足于完全谐和的小调式郁闷性结尾,期待情绪上快乐和幸福的结局。大三度代表了快乐的“正确性”,小三度代表了悲伤的“错误性”。因此,皮卡第三度的使用成了一种音乐创作上的政治正确。其中,巴赫是频繁使用皮卡第终止的巴洛克时期音乐家的代表性人物。

漫话至此,亨德尔和哈尔沃森的《帕萨卡利亚》都是被定位在古典音乐殿堂中的阳春白雪。一般社会大众很少会关注和了解这首高大上的乐曲。然而,在现今的网路音乐资料库中,如果用帕萨卡利亚做关键词搜索,大量优先涌现的资料源却不是亨德尔,也不是哈尔沃森版的《帕萨卡利亚》,而是挂着他俩头衔的一首通俗钢琴曲《帕萨卡利亚》。说它通俗,是因为它只从亨德尔、哈尔沃森的版本中撷取了一个单一主题来进行简单变奏。变奏的形式就是同一个八小节长度的主题,用右手在两个八度之间高低重复,或是旋律线作上行和下行交替。左手低音部分则以五度下行的和声联接方式,以八小节为一个单位循环重复,维持不变。本来华丽高贵的古典殿堂级《帕萨卡利亚》,凤凰变麻雀,公主还原成灰姑娘,阳春白雪降维成阳春光面,成了咖啡厅里克莱德曼式的休闲性背景音乐(Relaxing Piano Music)。

不知道是谁改编了这首钢琴曲的《帕萨卡利亚》。它和另一首由美国当代作曲家乔治·温斯顿(George Winston1949211-202364日)改编自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91-170633日)《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 in D)》的《C大调卡农变奏曲(Canon in C)》同列为“最治愈型”的两首通俗钢琴曲,被广大非古典音乐爱好者的青少年群体所喜爱。这两首巴洛克风格的钢琴曲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超流量效应,客观上起到了普及古典音乐的作用。

这三个不同版本的《帕萨卡利亚》在网上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它们的演奏视频。亨德尔原版的《g小调帕萨卡利亚(Passagalia in g Minor)》,作品编号HWV432,可以选听用羽管键琴演奏的版本。哈尔沃森改编的小提琴和中提琴二重奏《帕萨卡利亚变奏曲》,可以选听由帕尔曼和祖克曼1997年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曼恩音乐厅,庆祝以色列交响乐团成立60周年音乐会上演奏的版本。至于疗愈性的休闲钢琴曲《帕萨卡利亚》,选择更多。随便选听就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