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虚负(十五)
(2022-08-26 12:33:31)
标签:
小说连载青春虚负讲解 |
分类: 渭河篇 |
青春虚负(十五)
潘渭河
2022年8月8日
每天早晨七点,在集体食堂吃过早餐之后,砖窑厂的知识青年三三两两地,在公路上拉出了一支长长的队伍。
夏云涛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头。他1米78的个子,在知青中是最高的。他的身上一直会背着一个制式的黄色军用挎包。挎包里,放着一本红色封面的语录本,一叠最近的报纸,以及早晨在食堂里买的两个玉米面窝窝头和一点咸菜。
在那个崇尚军人制服的年代,夏云涛的那个挎包,引来了许多知青羡慕的眼光。夏云涛不止一次地向别人介绍过这个挎包的来历。那是当年在全国大串联的时候,他在火车上用一枚像章和一位退伍军人交换的纪念物。
从知青食堂到砖窑厂,步行需要半个小时。中午的时候,夏云涛把窝头放在取暖炉的炉圈上烤热,就着咸菜,就算是午餐了。省下来的时间,他用来加强自我政治学习。
早上8点,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阳光把砖窑厂的休息室照得亮堂堂的。每天这时候,是砖窑厂的“天天读”时间。
那个年代,无论是机关、企业、农村、社队,每天都有专门用来政治学习的时间。人们称之为“天天读”。
砖窑厂的“天天读”制度,是由夏云涛提出,制定,并主持实施的。当时他刚到厂里不久。看见早上刚上工的时候,职工们通常都会先聚在休息室里。在等待分配当日的工作之前,他们有的在说话聊天,有的自顾自地忙着打毛线。
于是,有一天,夏云涛就向大家提出,每天开工前,利用半小时的时间做“天天读”。
他的提议立即得到了知识青年的热烈支持,在砖窑厂劳动的农场干部也表示赞成。不过,厂里的老职工们都没有吱声。
休息室里沉默了一会。
突然,从角落里传出一个声音:“我有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夏云涛向角落里望去,看到有位30来岁的工人,穿着一件黑色的旧棉袄,腰间扎着一根绳子,绳子上插着一支旱烟管。后来,夏云涛才知道,他是烧窑工孙本良。
“你说。”夏云涛随口答应了他。
“砖窑点了火之后,烧火的煤炉必须有人24小时值守。炉火不能熄灭。这个天天读我们烧火的人就不参加了。”孙本良说。
“这个不行。既然是天天读,就要雷打不动。人人都必须参加。”夏云涛态度很坚决。不过,口气并不武断,“天天读每天也就半个小时。我不信,半小时也离不开人?炉子上可以多填些煤,让炉子自己烧半小时。不会有事的。”
听夏云涛这样说,孙本良不再吱声了。
这时,人群中爆出一阵吱吱咯咯的笑声。女工们嚷嚷着:“俺翠莲有话说。俺翠莲有话说。”
夏云涛看到女工中有个人涨红着脸,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
他便鼓励说:“翠莲,你就说吧。大胆讲。讲错了也不要紧。”
先前还推推搡搡不敢说话的倪翠莲鼓着勇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的话说出来,知青们不要见笑。俺们从小没上过学,不认得字。叫我们天天读,怎么读呀?”
她的话音未落,便受到在场其他女工的附和:“是呀。就是这个理。字都不认,读什么呀?”
夏云涛笑了笑,说:“不认字就不能读红宝书啦?你们知不知道,江苏太仓有个顾阿桃。她的岁数比你们大得多。她学习红宝书的体会都上了报。不认字就跟着学呀。不会读的话,听听总可以了吧?每次读完语录之后,我会讲解语录的意思。你注意听就是了。”
自此以后,每天早晨8点到8点半的“天天读”,是砖窑厂全体职工都要参加的政治学习会。雷打不动,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