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成“爬下床”的理由
(2022-03-13 09:07:55)
标签:
文化翻译标准原意准确 |
分类: 鸭绒篇 |
译成“爬下床”的理由
鸭绒25
2022年3月12日
昨天的英译中笑话《金发女郎和西部电影》,编外47对其中的一个英语短语“Get out of Bed”的译法提出了看法。觉得老鸭译的“爬下床”,不如译成“走下床”更好些。他的意见是:“Gets out of bed,为什么要翻译成‘爬下床’?又不是高低床要爬上爬下。如果翻译成‘走下床’是否好些?”
翻译是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100个人就会有100种译文,无所谓谁对谁错。严复提出的翻译三字经“信、达、雅”,前提就是两种不同语系的文字表达,不存在绝对对应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翻译只是在尽可能接近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习惯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里的关键便是如何掌握“信、达、雅”。
老鸭对“信、达、雅”的理解是,信,就是不偏离原意;达,就是译文要通顺易懂;雅,就是译文要讲究文字美学。虽然,信、达、雅是翻译的标准,但实际上也是翻译的难处。它就像是数学上的“无穷大”概念,你知道应该有一个顶在那里,却永远到达不了那个顶部。
英语“Get out of bed”是“起床”的意思。原文的上下文是,金发女郎和丈夫躺在床上看电视。丈夫同意,只要他猜对了电影的情节,他妻子就可以在床上吃早餐。结果当然是猜对了,妻子下床去拿食物。这里,译成“妻子起床”,“妻子下床”,“妻子离开床”,“妻子走下床”等都不算偏离原意。那么,老鸭为什么要译成“爬下床”呢?理由如下:
其一,原文中有“躺在床上”的交代“Are lying in bed”。要下床,必须得先改变躺的姿态。要么,从躺变成坐,再伸脚下床;要么,躺着侧滚,移到床沿,再支身下床。这个姿态的改变,应该在译文中有所交代。
其二,老鸭是上海人,偏爱用沪语的表达方式修辞造句。上海人“起床”怎么说?不会说“起上来”吧?一般会说“勃起来”。这个“勃起来”写成汉语文字,就是“爬起来”。
其三,人们睡觉起床,很少有从仰天的姿态直逼逼地坐起来的。除非在电影里厢做恶梦,身体坐起来了,人还是在梦里。一般起床,人们都是以侧姿或卧姿的状态抬起身体。这样才能借助手和手臂的力量,比较容易让身体离开床。而汉语中的“爬”字,强调的是手的动作,而非脚的动作。
其四,所谓“床”,都是高于地面的,除非像韩国人那样睡地铺。起床的结果,都是下床。既然是“爬起来”,那也一定是“爬下床”。
其五,原文是笑话。笑话不是论文。文字表述不需那么正规、严肃。在遣词用字上,可以偏重诙谐、夸张。人物大多也是那些被嘲讽、贬损的傻、憨、瞎对象。
以上五条,只是老鸭给编外47的一个说明,为什么采用“爬下床”这个译法。并不表示老鸭的翻译准确无误。也许,“走下床”是更好的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