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肠道结构看人类能吃什么

标签:
健康胃肠道结构饮食进化杂食动物 |

我们可以从人体与相应动物的比较动物学研究结果中,了解现代人类究竟应该怎么吃,才算是合理的!
人类与肉食动物胃肠道结构的差异
人类胃肠道的结构特性也更接近于草食动物。从胃内酸碱度的比较来看,人类的胃内酸度与草食动物相似。肉食动物胃内的酸度比食草动物要强20多倍。因为肉不容易消化,只有这么强的胃酸,才能适应消化肉和骨头的需要。人类如果食用太多的肉食,就会引起消化不良,胃部不适。
人类胃壁内表面有大量皱褶,能增加消化吸收时与食物的接触面积;人类的小肠的长度大概是自身背脊长度的12倍;而且,小肠内壁表面有丰富的环形皱襞,皱襞上还有许多绒毛结构,大大增加了与食物接触的表面积,让食物在缓慢通过的同时,得以被最大程度地加工吸收,这适合缓慢消化的植物性膳食和纤维丰富的食品,而不是肉食。但是,如果人们吃太多的动物性膳食,动物性膳食由于缺乏纤维素,人们肠道蠕动就会受阻,肉品的残渣就在人的肠道内腐烂,造成人类对肠道内毒素的吸收增加,对健康构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反观肉食性的动物,其小肠的长度大概只有背脊长度的3倍,而且肉食动物的肠道很光滑,短而内壁光直,褶皱也很少。肉食动物的小肠是适宜于用来消化肉类食物的,这些食物不含膳食纤维;而且,又会产生很多代谢废物和毒素,所以,进化导致了其肠道短而直,且光滑,利于食物迅速通过的同时,把因肉类腐烂产生的毒素尽快排出体外。否则,同样干扰它的生理健康。
人类大肠的肠壁皱折很多,是为了增加吸收的面积,让水分能够在大肠被有效率的回收。但肉食动物大肠的肠壁非常光滑,没有那么多的皱折。原因也在于肉食动物的肉类食物中毒素多,光滑的肠壁,使得肉食动物在重新回收水分的时候,能减少肉类食物中毒素的吸收,对自身健康起保护作用。
进化:制约着饮食
人体结构的进化过程告诉人们:生理构造决定了对食物的选择,对食物的适应性,决定了人类该选择什么样的食物!这是自然规律。
道法自然,生理结构特点,代表着它的食物最优取向。
综合而言,人类是杂食动物,且应以植物类食物为主,兼顾动物类食物。光吃某一类食物,或者过多地摄取肉类,违背了自然规律,不符合人的生理构造,人体也会因此而产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