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洋乐派”刍议

(2020-03-19 20:30:16)

“南洋乐派”刍议

何华

在美术界,关于“南洋画派”的命名与特色,是有一些不同看法的,但不管如何界定,南洋画派的存在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新加坡音乐界,是否有“南洋乐派”的存在?值得探讨。

记得2007年,我为《南洋艺术》杂志(当时林丽华是主编)专访了新加坡华乐团艺术总监叶聪先生,其中有几段谈及“南洋乐派”或者“南洋乐风”问题。叶聪的看法是:一个乐团,既要全球化也要本土化,除了要能演奏国际著名的曲目,一定还要有自己的特色曲目,这些特色曲目要跟你所在区域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有密切的关系。设想一下,一个乐团如果没有它所在城市或国家的“地域特色”,一定有问题了。所以,在这样的思考之下,叶聪就提出一个命题:新加坡华乐团应该有南洋特色。叶聪2002年来新之后,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指挥的一些曲目,譬如交响史诗 《马可波罗与卜鲁罕公主》、《海上第一人——郑和》,已经有相当的南洋元素。在其他个别曲目中,也融合马来、印度、印尼的甘美兰、中国粤闽地区音乐(福建南音、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叶聪特别提到印尼甘美兰(Gamelan)音乐,他认为每个乐团由于地域的差别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乐器,他发觉甘美兰音乐的锣很棒,已经把它引进到华乐团了。2006年在叶聪的推动下,举办了首届“新加坡华乐团国际华乐作曲大赛”,他希望逐渐积累一套有南洋风味的曲目。出乎意料的是,大奖得主是一位洋人。但仔细想想,这个并不奇怪,写西班牙音乐最好的是法国人,著名的例子有比才的歌剧《卡门》、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等等。(顺便插一句:正在读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自传《椰壳碗外的人生》,他说德彪西很欣赏爪哇甘美兰音乐,并在他的音乐中借用了。)

新加坡文化是一个正在成形的文化,积淀不厚,它由多种族、多籍贯组成,需要一段时间来磨合,音乐也一样。所谓南洋乐风应该是一种韵味的东西,它超乎岭南、马来、印度、印尼音乐之上。能从上面四种音乐中概括出一种南洋神韵,不是简单地这里拿一段旋律,那里抽一段旋律。

我们知道前辈作曲家如吴景廉、丁祝三、梁荣平及潘耀田、罗伟伦等,有意或无意地在他们的音乐创作中,注入了一些南洋元素。但这并不意味形成了“南洋乐派”,它需要几代作曲家进一步探索、思考、实践,拿出更多更好更有特色的作品。

若把流行音乐也纳入进来,梁文福等人掀起的新谣风潮,无疑最能代表新加坡音乐,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南洋音乐。2017年,黄宏墨出版了《倚窗听诗——南洋新诗乐》专辑。宏墨将南洋诗人的诗作谱成曲,故名“南洋新诗乐”。 他虽不愿主题先行、刻意追求南洋风格,但我们还是听到了音乐中的南洋色彩。至于孙燕姿、林俊杰,虽是新加坡歌手,但他们的歌曲已经和港台、中国大陆、甚至欧美的流行歌曲打成一片,融入全球化流行音乐大潮中,谈不上地域特色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